王實甫的名字是德信,應該是王德信,字是實甫,今天人們說到名字都是一個,在古代名和字是兩個意思,古人一般都有名和字,並且名和字意義相似,或者說字是名字的解釋,名與字相互呼應。德信和實甫其實就是古代人名和字的典範,王實甫的名與字也是相互呼應,互為釋義的,下面解釋一下,王實甫的名和字到底怎麼回事。
王實甫畫像
王實甫的名是德信,品德高尚,德行非常不錯,讓人們信得過的意思,而實甫,「實」是誠實,不欺騙人的意思,與其名字意思相近,「甫」這個字是在古代男子的名字下加的美稱,又可以當做「父」來講,可以看做是一個助詞,沒有實際的意義。
一個人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期望,有的人期望有才華,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名望,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財富,可以富甲一方,而王實甫的父母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德行。因為從王實甫的名和字來看,都是對一個人品德的期許,王實甫的名和字表達了王實甫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子在品德方面可以超越很多人,成為一代的德行大家的的期許,他們肯定覺得一個人的德行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立足的根本的,是成就一番偉業的基石。實際上王實甫卻沒有能夠如父母所願,因為在古代那個時候勾欄場所是與妓院平起平坐的地方,王實甫卻一頭扎進去,再也拔不出來,在那個時代這肯定不是父母所期許的,雖然從今天來看王實甫的行為值得稱道,但是在那個封建年代卻是下九流,我想王實甫是「辜負」了父母的期待的。
對王實甫的評價
王實甫是元代的著名劇作家,稱得上是與當時的劇作家關漢卿齊名,王實甫的劇作流傳下來的不是很多,但是藝術成就卻是非常高的,一部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足以奠定王實甫在劇作方面的地位,對王實甫的評價是如何的呢?首先王實甫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再者王實甫是一位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同時王實甫還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王實甫畫像
對王實甫的評價一:王實甫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我想這一評價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會反對的,王實甫流傳至今的劇作有十三種,這十三種劇作都堪稱是精品,特別是一部《西廂記》更是廣為傳唱,甚至是被翻譯成為了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傳唱,至今在國內《西廂記》被多個劇種所演繹,可見其旺盛的生命力。
對王實甫的評價二:王實甫是一位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從王實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對真摯的愛情的追求,對禁錮人的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鞭撻,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熱情的謳歌了青年人真摯的愛情,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的紅娘形象,堪稱是反封建禮教的一部絕世之作。
對王實甫的評價三:王實甫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是一位追求生命的快樂的人,王實甫曾經從縣官入仕,逐漸的陞遷到了陝西行台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省級高官,這樣一個官職是非常難得的,之所以能做上這樣一個官職我想王實甫是有自己的長處的,絕對不是一個無能之輩,但是後來卻因為「與台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復仕。」展示出了至情至性的品質。
王實甫怎麼死的
王實甫,名德信,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是《西廂記》的作者,堪稱是一代文學大家,與關漢卿齊名,王實甫最初曾經在朝廷為官,後來卻辭官不做,一頭扎進了當時處於下九流的勾欄場所,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藝術作品,成為了享譽世界的大劇作家,關於王實甫怎麼死的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王實甫很可能是壽終正寢的。
王實甫畫像
說到王實甫是怎麼死的,不能不說王實甫的個人經歷,王實甫是一位劇作家,在現代來看這是一個高尚的職業,但是在元朝那個封建年代劇作家實際上與妓院的地位是一樣的,很多人都將做官當做讀書人的出路,沒有人願意投身到勾欄場所,而王實甫卻是一個例外,王實甫曾經是一個小縣吏,後來因為有能力有才華,所以被提拔成為了陝西行台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省級高官,但是年僅四十歲的王實甫辭官不做,投身到自己喜歡的勾欄戲院之中,樂此不疲,讓自己的父母和兒子無可奈何。
王實甫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和兒子都是當時的政府高官,王實甫自己也曾經是政府高官,但是王實甫卻離經叛道成為了一個劇作家,在當時來講劇作家的收入是不穩定的,也是微薄的,但是王實甫卻樂此不疲,在沒有官場爭鬥,沒有利慾熏心的環境中王實甫一直活到了77歲,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年齡了,所以說王實甫應該是壽終正寢。
王實甫和張生的關係
王實甫是元代雜劇作家,當時與元曲四大家之首的關漢卿齊名,堪稱一代文豪也不為過。歷史上對王實甫的記載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卻可以從王實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實甫的思想,王實甫的喜惡,王實甫最著名的劇作就是《西廂記》,在這部戲中王實甫成功的塑造了張生這樣一個人,有人說其實張生就是王實甫的寫照,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實甫畫像
王實甫和張生的關係分析一:張生與王實甫同樣是文人出身,張生在《西廂記》中以一個文弱書生的形象出現,而不是一個強大的武將,這是與王實甫的身份相關的,王實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實甫寫作起來更加的能夠得心應手,其實縱觀很多作家的寫作過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進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進了自己的喜惡,所以作家筆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會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說張生的身上有王實甫的影子。
王實甫和張生的關係分析二:從王實甫與張生的個人經歷來看,史料記載,王實甫曾經從縣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陝西行台監察御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官職了,這樣一個高官卻因為與當時的某個官員不和而辭職回家,可見其對於仕途並不是非常熱衷的,相比於自己的個人情感,王實甫的取向是寧願尊重自己的感情,這與張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在《西廂記》中張生也是一位對仕途並沒有多大熱情的年輕人,張生在赴京趕考的途中遇到了崔鶯鶯,於是就在崔鶯鶯的身邊耽擱了下來,可見其對仕途的熱衷也是遠遠遜色於自己的感情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王實甫與張生的關係,張生身上有王實甫的影子,王實甫身上也有張生的品質。
相關內容: 王實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