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漢族學者,周王國鄭公國圃田(今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1] 。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
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莊。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間,享年不明),本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漢族學者,周王國鄭公國圃田(今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1] 。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著有《列子》,其學說本於黃帝老子,歸同於老、莊。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列子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呂氏春秋》與《屍子》皆載「列子貴虛」,但依《天瑞》,列子自認「虛者無貴」。徹底的虛,必定有無(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別,也就無所謂輕重貴賤等等概念。現在流傳的《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經過秦禍,劉向整理《列子》時存者僅為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餘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都選自此書,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重要傳承人物。
《列子》一書深刻反映 了夏末周初交替與春秋戰國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列子》可以說是一篇恢宏的史詩,當時的哲學、 神話、、音樂、軍事、文化以及世態人情、民俗風習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現,《列子》保存了神話傳說、音樂史、雜技史等眾多珍貴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莊子曾在《逍遙游》中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3] 。列子弟子存名者有伯豐子、百豐、史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