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上司犯錯怎麼應付?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下級犯錯尚且可以拿出領導的威嚴,如果是上級犯錯呢?處理得好,可能會加薪升職;處理得不好,可能會招來臭罵。歷史上有不少令人頭痛的上級,且看他們的下屬如何應對。
第一、直言不諱
魏征以直諫著稱,有幾篇諫文表一直流傳至今。他的性格耿直,曾多次在朝堂上駁斥唐太宗。唐太宗作為他的上司,對魏征是又愛又恨,愛的時候曾予以高度評價:「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恨的時候甚至將其墓碑盡毀。
直諫不僅考驗下級的膽量,而且還考驗上級的胸襟。即使上級肚量尚可,也應當注意次數與場合。我們可以豪爽耿直,卻不能無下限地去挑戰上司的底線。
如果上級肚量不佳,可能會落得比干挖心的下場。放到現代,結局雖然不會這麼慘烈,但免不了離職辭退。好的崗位可遇不可求,我們捨不得換崗,又不願執行錯誤的指令,那就換另一種溝通方式。
第二、婉言相勸
戰國時期,秦國向趙國發動猛烈攻勢。趙國不敵,派使臣去齊國求援。齊國提出條件:只要長安君來齊做人質,我們便派兵增援。趙太后不肯,大臣們每天前來勸諫,都被罵出。趙太后放言:「若再有人再來勸說,我定朝他臉上吐唾沫!"
秦國軍隊銳不可擋,眼看就要攻破趙國防守,觸龍按耐不住了,決定親自面見太后。趙太后早就知道他的目的,鐵青著臉等他。觸龍見狀,先跟她話話家常,聊聊近日狀況。太后看他不是來提人質的事情,臉色緩和了不少。觸龍接著虛晃一招,話題轉向自己小兒子的前途。太后警惕心漸漸鬆馳下來,開始認真與他商談起兒女的未來。
觸龍掌握了主導權,反問太后愛女兒多一點,還是愛兒子多一點。太后回答:「當然愛兒子多一點。」見「獵物」已落入自己精心佈置的圈套,觸龍趕緊收網。勸說趙太后應將目光放長遠一點,多為子女的未來考慮。長安君日後想繼承大統,勢必要籠絡人心,眼下正是為國效力的時候。一席話說得太后心服口服,最後親自安排車馬送兒子去齊國。
觸龍憑借其高超的勸諫技巧,既沒有得罪太后,又使趙國轉危為安,真可謂兩全其美。當我們和上司意見不合時,不要一味地硬碰硬。可以試著「曲線救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剖析利弊,說不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以理服人
廷尉掌管天下刑獄,主要負責處理地方重大案件,是秦漢時重要官職之一。張釋之曾在漢文帝執政期間擔任過此職。有次,漢文帝外出巡視,途經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竄出,驚動了漢文帝的車駕。左右侍衛連忙上前擒住他,轉交給張釋之審訊。詢問之後才知道那個人是無心之失。他聽說皇帝要來,趕快躲進橋底下。蹲了許久,本以為皇帝的車馬已經過去,沒想到碰個正著。
問清楚原因,張釋之便按照犯蹕罪的條例處以罰金。漢文帝聽完結果大怒,責問他:「這個人衝撞了我的車駕,若不是我的馬溫順,肯定會鬧得人仰馬翻。結果你只判處他罰金?」張釋之義正言辭地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將他交給我審判,我就必須按照法律辦事,不能因為你是天子便罰得重些。我要是做不到公正,以後誰還會遵守法律。」漢文帝被其說服,不再追究他的責任。
後來,高祖廟裡的玉環失竊,官府很快將賊人捉拿歸案。漢文帝想要滅他全族,張釋之阻止了,說:「按照法律規定,此人只需判處死刑,不必累其家人。若執意滅他九族,日後有蠢人不小心挖到長陵一捧土,陛下該用什麼刑罰處置?」漢文帝和薄太后商談此事,認為張釋之說得有理,便才同意了。
以理服人是最明智也是最有力的勸諫方式。當上級犯錯時,不管你是直言不諱還是婉言相勸,都應該擺出強有力的證據,用證據支撐你的觀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