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不梳頭,早不說夢」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晚上真的不能梳頭嗎?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民間有許多從古流傳至今的俗語,其中不少我們都是從小聽到大,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好馬不吃回頭草」等等。這些俗語有的講處世之道,有的講生活避諱,比如這句「晚不梳頭,早不說夢」,絕大部分人都聽過。
小時候長輩會告訴孩子,晚上夢到什麼東西,在太陽出來之前不能說,或者不能一起床就跟人分享自己的夢境,因為這是不吉利的,如果是噩夢,說出來可能就會成真。這樣的習俗傳統,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老祖宗這樣講究,又是因為什麼緣故?
「晚不梳頭」這句很好理解,就是說晚上臨睡之前,最好不要一直梳理頭髮。這其實跟古代的生活習慣有關,那時候梳頭髮不像現在,因為古代無論男女都有自己的髮髻,男人成年以後基本都會戴冠,或者用頭巾將頭髮全部紮起,如果「披髮左衽」,在孔子看來是蠻夷所為。
至於女子的髮髻就更多了,元寶髻、靈蛇髻、螺髻、雙丫髻應有盡有,而女子頭上的裝飾比男子多得多,各種珠花、點翠、步搖、簪釵、通草絨花等。晚不梳頭,並非臨睡前還不讓人散下頭髮、梳理放鬆後進入睡眠,而是指晚上最好別繼續在鏡前打扮自己,為頭髮添妝。
古時候沒有點燈,大家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勞累的身體需要晚上休息放鬆,如果還把時間花在裝飾打扮上,對健康不利。古人睡前會取下身上的配飾,而女子的首飾大多有尖銳稜角,夜裡光線昏暗,一不小心就能傷人,所以才形成了「晚不梳頭」的講究。
而關於做夢這件事,古人的講究也只多不少,著名的《周公解夢》,就是後人假借周公旦之名寫出、並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解夢之書。即使正史也有不少特殊夢境的記載,很多大人物在未出世之前,他們的母親懷著身孕,就會夢到各種異象,不知真假。
根據史書記載,當年孫權的母親懷著他的哥哥孫策時,曾夢日入懷,後來懷上了孫權,又夢月入懷。唐朝唐中宗的母親鄭氏,懷孕時夢到了金龍繞柱,果然生下天子。古人相信夢寐景像是一種預兆般的存在,夢見不吉很可能應驗,曹操就夢到過「三馬同槽而食」。
「早不說夢」是民間長期風俗演變形成的講究,意在讓人早上不要隨口說出自己的夢境,免得那些不好的夢成了真,不過有時醒來後根本記不住夢境,也沒法跟人說起。其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句話多少有些迷信成分,因為夢境的產生,是人的大腦活動造成。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白天總想著一件事或者一個人,晚上很容易就夢到,夢境是現實的一種投射,夢境光怪陸離毫無規律的話,說明大腦十分活躍,人雖然睡了大腦卻並沒停止工作,所以這句說夢的講究並非什麼了不得的忌諱,不必過度相信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