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能文能武的辛棄疾!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句詩出自三國演義,形容的是文武全才,智勇足備的人士。中國人把「出將入相」作為古人能力的最高標準,也就是文武雙全,能一手寫文章,能治國,一手帶兵打仗。
今天,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一個文人武功高手——辛棄疾。
大部分人知道他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不過其實他們的另一面你就不一定知道了。其實,他們都是人人有書讀,人人有功練的。
中國人講的「武功」,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武藝,能打。二是指軍事成就,比如漢代河西之戰後,漢武帝設河西四郡:酒泉,武威,敦煌,張掖。其中武威是「武功軍威」的意思。這裡的「武功」就是指軍事成就。
1.少年志士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紹興十年五月十一日),辛棄疾生於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贊,是金朝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的縣令,卻經常灌輸他抗金復宋的教育,「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曾帶他兩次到燕京考察軍情。辛棄疾早年受業於毫州劉瞻,劉瞻在金國擔任史館編修,門生諸多,其中,辛棄疾和黨懷英是佼佼者,二人並稱「辛黨」,後來,黨懷英在金國擔任職務,但是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道路。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世為濟南人。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贊,因累於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於金,先後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氏雖然在宋代遷到了濟南,但是對他們前代族人的功業仍然是相當自豪的,所以辛贊從骨子裡是認定,濟南辛氏是將門。而辛棄疾也非常愉快地說自己是「家本秦人真將種」—《新居上梁文》,是真正的將軍之後。
所以說,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辛棄疾年輕的時候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練習武藝,至於其他一些年輕人愛幹的事情,比方做酒聖、當詩豪,那對他而言只是業餘愛好了。
我們來看他的詞「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念奴嬌》,「槊」就是長矛,一種古代常用的兵器,橫槊呢,那就是橫持長矛,就是指從軍或者是習武。
2.兩次燕京之行
辛棄疾十四歲、十七歲時兩次參加金朝燕京的科舉考試,不中。
祖父辛贊都曾交給了他一個特殊的任務,什麼特殊任務呢?就是到金人的首都燕京,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注意觀察金人核心地區的山川形勢,注意收集各種有益的情報。關於他這兩次任務的具體執行過程,歷史書上沒有記載,我也不好瞎編,但是他這兩次情報員任務的成果,還是相當不錯的。辛棄疾對於金人統治區的山川形勢,對於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政朝起伏,還有部隊的調動情況,都有了相當深入的瞭解。後來他就根據這些資料,寫成了自己的重要的軍事論文—《美芹十論》和《九議》,並且由此養成了自己很重視情報工作的習慣。
所以,他對宋金之間的戰爭,常常是有未卜先知的看法,以至有人驚歎他是諸葛亮一類的人物。
可惜的是,就非常令人遺憾,辛棄疾的這些情報,並沒有給他的祖父辛贊幫上忙,辛贊還沒來得及等到一個起義的機會,就在1160年去世了。
3.義斬義端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秋季節,金國君主完顏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隊烽煙四起,二十二歲的辛棄疾在濟南南部山區聚集人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義軍,辛棄疾擔任掌書記。
其中有個插曲:很多人包括百科,認為耿京瞧不起辛棄疾才給了給文職「掌書記」,其實不然。
同是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軍南侵,耿京等人不堪金朝的繁重賦稅,揭竿而起。聯絡李鐵槍等六、七個徒弟,轉入東山(今山東昌邑東),豎起抗金大旗,隊伍很快擴至百餘人,攻克萊蕪、泰安等地。不久蔡州賈瑞領眾來歸,耿京將部眾分為諸軍,義軍迅速發展,不久即聚眾數十萬人。是時,王友直起兵大名,也表示願意受其節制。耿京遂自稱天平軍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諸路抗金義軍,一時聲勢浩大,給金人以很大威脅。
辛棄疾率領兩千多人的隊伍來這裡加入農民起義軍,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起義群眾都知道,好多讀書人平時說得好聽,金人一來,就投靠金人作幫閒、幫兇了;有的也想反抗,但不是彷徨觀望,就是看不起農民出身的首領,不肯加入這支在各地起義軍中聲勢最大的隊伍。如今,辛棄疾這樣有名的文人來投奔,願意接受農民起義領袖的領導,使起義軍上上下下都感到歡欣鼓舞。
耿京一見辛棄疾是大喜過望,他說:好哇!俺隊伍裡的人都是大老粗,正缺一個寫公文的秀才呢,你就來做俺的秘書長吧,於是就任命辛棄疾做了他的「掌書記「,專門負責起義軍的類似文秘工作。
與辛棄疾一塊加入耿京義軍的還有一名叫作義端的僧人,是辛棄疾的朋友。但這個義端突然叛變,「竊印以逃」,這事拖累了辛棄疾,耿京大怒,欲殺棄疾。棄疾曰:「丐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晚。」
當晚,辛棄疾單人匹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義端說:「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宋史說他「斬其首歸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手起刀落,砍下義端腦袋,回去覆命。沒有深厚的武功底子,還真辦不到,其勇力可謂氣吞萬里如虎。
自此,耿京對他刮目相看,不再把他單純看成一個書生。這也是直接表現辛棄疾武力值的史料。
4. 縛取叛徒張安國
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受耿京委派,潛回南方的宋朝,拜見宋高宗,「奉表歸宋」。高宗大喜,授予辛棄疾「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之職,又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讓辛棄疾帶委任狀潛回金國,召耿京歸宋。但辛棄疾回到山東時,卻得悉一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將張安國殺害!張安國帶著耿京人頭投奔金營去了!
而張安國呢,因為立下了這樣的功勞,被金國封為濟州的知州。
辛棄疾他們在海州聽到了這個消息,真是晴天霹靂。耿京被殺,張安國投降。一時義軍內部人心渙散。由於情況不明,很多人認為,辛棄疾應該先躲起來,然後再圖大事。
但辛棄疾不願就這樣灰溜溜的回南宋覆命。
於是拍案而起。對眾將說:「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率領五十名勇士,直闖敵營。
當時張安國正在金營「與金將酣飲」,正在這個時候,一個士兵走進來,報告張安國說外面有人要見他,並且對他描述了那個人的相貌特徵。已有醉意的張安國就帶著幾個人走了出去。剛出大門,沒等他有所反應,一個身影已經撲上來,像猛虎抓抓兔一樣,一把拎起他扔到了馬背上。這個人就是辛棄疾。然後對一旁被驚呆了的張安國的隨從說:宋朝的十萬部隊就要打過來了,我要和張大人到城外去商量些事情。說完,催動馬匹就向城外馳去。張安國的隨從不知所措,連忙去報告那幾個正在喝酒的金國將領,等那幾個金將跑出來的時候,這個抓了張安國的人已經在城外和一小隊騎兵會合,然後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
辛棄疾他們雖說是出其不意地活捉了張安國,可是濟州距離宋金邊界淮水,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沿途所駐紮的金國軍隊,估計還不止傳說中五萬這個數字。為了避免不小心發出聲音被敵人發現,他們「束馬銜枚」,就是把那個馬蹄包裹起來,減小聲音。然後人人含一根像筷子一樣的竹木棍含在嘴裡,這樣就不會動嘴唇去講話了。日夜兼程、一路狂飆,不吃飯不喝水的趕到了這個淮水,最後把俘虜張安國押送到臨安。
這一英雄壯舉,在南宋朝野上下是引起了轟動。南宋人洪邁寫了一篇《稼軒記》,形容辛棄疾的神勇:「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關羽之勇,也不外乎如此吧。
時年,辛棄疾方二十三歲。
這算是側面反映辛棄疾武力值的另一可考史料,個人認為只能證明其膽識過人,謀略才能遠遠高於武力值。
5.創建「飛虎軍
辛棄疾在湖南當政期間,頂住重重壓力建立了一支英勇善戰的「飛虎軍」,從士兵選拔,到訓練科目制定,皆親歷親為,還專門從廣西買來良種戰馬。
史書記載:「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遺憾的是,部隊剛組建半年多,他就被朝廷調走了,「強軍之夢」破滅! 這可能就是一位軍事帥才生在南宋的悲哀,空懷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 離開人世前,辛棄疾奮力喊了三聲,殺賊!殺賊!殺賊! 最終,這位寫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來自勉的男人以豪放派大詞人的形象名垂千古,而他的軍事才能卻淹沒在了歷史塵埃裡。
PS:
辛公才具,沒有傳說那麼強。只是我們希望他那麼強,希望而已。 他真正的能力,也不在詩文上。 他超過時人的能力,公平點說,是情報能力,辛公是此等高手。他突出的貢獻是實務性,能夠雷厲風行地執行計劃。 後來以詞名,呵呵,有點陰差陽錯,也有點鄉願。是善良的人們的願景。其詞格調灑脫,少了些迂腐酸臭。
相關內容: 辛棄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