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吉祥物之如意

開運吉祥物之如意

開運吉祥物之如意

吉祥物

  

“如意”一種象徵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製作,頭靈芝形或雲形,柄微曲,供指劃用或玩賞。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銀質鎏金,首為雲頭,柄為直柄。據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 “ 不求 ”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異名錄》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後來,其形態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它與民間的一種“不求人”撓癢癢用的東西,在器型上相結合,實用性上除用它搔癢,還用它顯示權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結合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現,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玉如意有隨身佩帶之大小。清雅悠閒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朝野史大觀》卷一載: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另外,又有種種如意圖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鯰)如意、萬(萬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藝(琴棋書畫)如意、必(筆)定(錠)如意、四合(四個)如意等等,它們被古代的繪畫、建築、傢俱、服飾、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廣泛運用。

  雖說如意出於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無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這種創造的構思,也可以說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變成卷雲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如意,是唐以後的事,並用金玉珠寶製作,不僅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還增加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至清代,如意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功能也達到空前的高貴,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現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間,大型如意為廳堂的一種陳設,小型如意成饋贈之物,以示吉祥的祝願。常見材質有金、銀、玉、角、牙、翡翠、珊瑚、銅、竹、木等。
  中國傳統吉祥物中有不少與年節相關,如意即為家喻戶曉的吉祥物。

 

相關內容: 開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吉祥物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