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認為國學經典比德育教育讀本更有用

教師認為國學經典比德育教育讀本更有用

教師認為國學經典比德育教育讀本更有用

生肖民俗

  有教育學家提出,孩子在13歲前,記憶力驚人。之後,記憶力逐漸減退,理解力開始加強。張光瓊認為,小學階段應該更加重視背誦,儘管孩子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背下來是第一步,理解的事,可以放到今後。

  她曾聽說,物理學泰斗楊振寧先生,曾在初中時抽出兩個暑假,背誦了5萬餘字的《孟子》。但當時楊振寧並不能完全理解。數年後,楊振寧很為自己當時的行為感慨:「每過十年,我對《孟子》都會有新的理解。」

  張光瓊覺得,讀經典就像喝牛奶:「很多家長強制孩子喝牛奶,孩子不理解,家長如果對孩子解釋說,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孩子是聽不懂的。可沒有家長會等到孩子長大了,能理解了,才要求孩子喝牛奶吧。」

  在張光瓊的提議下,去年9月入學的新生,培新小學為每個人都建立了長期觀察檔案。張光瓊的想法是,通過跟蹤這些孩子直到成人的經歷,檢測經典誦讀活動的實際效果。

  目前,這些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經典蒙學讀物《弟子規》。

  能夠全文背誦《大學》的顏丹妮,下一步目標是背誦《論語》。

  「《論語》很不錯呢,是孔子寫的。」顏丹妮一臉憧憬,但她還不知道《論語》並非孔子所著,那是一部「孔子語錄」。

  「你知道孔子是誰嗎?」記者問。

  「我知道,他和別老師一樣,是個老師。」顏丹妮回答。

  孩子的天性

  張光瓊認為,傳統國學對學生的一個重要要求,是讓孩子能「靜心」。儘管推行經典誦讀已經近4個月,但張光瓊承認,孩子天性中,調皮搗蛋的毛病是無法根除的。

  午飯後的休息時間,一個小男孩兒來到操場邊的一棵樹下,手裡攥著一根小木條,口中唸唸有詞,擺出鹹蛋超人的架勢,飛身撲向低矮的樹枝,奮力劈落幾片樹葉。

  「孩子在天性驅使下,有很多行為是成年人不喜歡的,有的行為在成年人看來,甚至帶有破壞性。但我們不能單純抹殺孩子的天性。這樣會損害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張光瓊說,「我覺得,只要孩子根基是善良的,即使做出了成年人眼中的出格行為,也不用擔心。這是今後可以修正的。」

  她感覺,學校推行的經典誦讀和封建時代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儘管所學的內容都一樣。

  要想讓孩子背誦這些文意艱深的文章,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為此,培新小學想了很多辦法。

  在校長辦公室,記者見到了一疊製作精美的考級證書。如果學生能夠完成規定篇目的背誦,並能領會大致含義,就會得到一份證書。張光瓊說,這是為了激勵孩子。

  去年底,學校組織了一次集中考級,大部分孩子通過測試,拿到了證書。對於沒拿到證書的孩子,張光瓊表示,只要背熟了,就可以申請再次測試。

  去年12月31日,學校組織了經典書蟲PK賽,參賽的小選手們站在操場主席台上,按年級不同,分別背誦經典篇目,背得最熟的,能夠得到學校獎勵。

  道德教育缺失

  在採訪中,很多老師告訴記者,4個月來,學生們的進步很快。尤其是背誦《弟子規》、《三字經》的年級。

  張光瓊告訴記者,在低年級中推行的《弟子規》,對孩子的行為有很強的指導性:「《弟子規》琅琅上口,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它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言行要得體,要講信用。」

  張光瓊認為,用《弟子規》來教導孩子,優點很明顯:「整部《弟子規》,文字淺顯易懂,都是具體的行為規範。比如開頭,『父母呼,應勿緩』,這是告訴孩子,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應。」

  她覺得,現行的德育教育讀本,更傾向於站在一個設定好的高度,給孩子灌輸一些大道理。但對孩子來說,這樣做的效果遠遠比不上教導孩子具體的行為規範。「低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強,理解能力弱。光講尊重父母、熱愛人民,他不會有明確的概念。但你告訴他,父母叫你時要趕快回應,出門時要給家人打招呼,孩子很快就能掌握。等到有一定理解力了,他會知道,這就是尊重父母。」

  另一位老師說得更加尖銳:「不論是批評還是表揚,我們都喜歡把孩子的行為聯繫到相對應的大道理上。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沾染上這種大而空的毛病。」

  校方介紹,這幾個月來,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在家裡的行為與入學前有了很大區別,比以前更懂事。以前,在做了錯事,受到父母批評時,很多孩子總有打斷父母說話,大聲為自己辯解的習慣,而現在他們學會了先聽父母說完,再發表不同的看法。

  別凌琳老師告訴記者,班上有個叫葉強的小男孩兒,家住觀音橋附近,以前放學回家,他總喜歡拿支筆,在建築工地外的圍牆上亂塗亂畫。最近兩個月來,葉強改正了錯誤。

  「為什麼改正了呢?」記者問葉強。

  「因為《大學》裡面說……」葉強眨巴著眼睛,努力地想從《大學》裡找到一兩句名言,以證明自己的轉變與學習《大學》有關,但最後沒有成功,只好吐了吐舌頭,笑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