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妾"西施何能作禍基?范蠡也是個"腐敗"分子
生肖民俗
西施的結局本來是明確的。《墨子》開頭就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就是“沉”。按一般說法,墨子約生於公元前468年,死於公元前376年,應是關於西施最早的記錄。後人引後漢趙曄的《吳越春秋》的逸篇對應,這逸篇在《吳越春秋》10卷之外,見於明朝楊慎的《丹鉛錄》,有“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也就是裝伍子胥屍體的那種皮囊。《東周列國志》中沉西施是越夫人所為,說勾踐班師,帶回西施,越夫人讓手下偷偷引出,綁大石沉江中說:“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後人因此發揮,說范蠡指使沉了西施。宋朝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荊公議論”,批評王安石“賤妾何能作禍基”的說法,感慨“范蠡霸越之後,脫履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然猶挾西施以行,蠡非悅其色也,蓋懼其復以蠱吳者而蠱越,則越不可保矣。於是挾之以行,以絕越之禍基,是蠡雖去越未嘗忘越也”。
西施究竟如何媚人?《莊子·天運》中已有“東施效顰”故事,說西施是“病心而顰其裡”。蹙額為“顰”,是以憂鬱撩人。莊子大約比墨子晚出生100年。
唐以前,十六國時前秦人王嘉的《拾遺記》卷三有一條,說西施、鄭旦送到吳國,“吳處於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椒”是花椒,“椒花墜紅”之後才成為后妃居所的代稱。《拾遺記》此條說,兩人當軒而坐,理鏡靚妝於珠幌內,偷窺者莫不“動心驚魄”,吳王也因此妖惑忘政,等越兵入國才抱二女逃進後花園。“越軍亂入,見二女在樹下,皆言神女,望而不敢侵”。值得注意的是,此條還記范蠡在越國時日進千金,“家童閒算術者萬人,收四海難得之貨盈積於越都,以為器”。銅鐵之類堆積如山,或藏井中,稱為“寶井”:奇容麗色溢閨房,稱為“游宮”。也是個腐敗分子。
南朝梁任的《述異記》記夫差當年與西施在一起情景為:吳王三年築姑蘇台,圍牆綿延五里,宮妓千人。又別立春宵宮,為長夜飲,造千石酒缸。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
夫差死後與范蠡相攜歸湖,是西施最具詩意的一個結局。此結局最早出現於《越絕書》:“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到元代,劇作家趙明道將它編成完整故事。遺憾《全元戲劇》中只收到他《陶朱公范蠡歸湖》的最後一折殘本,結尾范蠡唱:“西施,你如今歲數有,滅盡風流。人老花羞,葉落歸秋。往常吃衣食在裙帶頭,今日你分破俺帝王憂。我可甚為國愁?失潑水再難收。我心去意難留,你有國再難投。俺輕撥轉釣魚舟,趁風波蕩中流。”
按《吳越春秋》說法,西施與鄭旦確實是范蠡送到吳國的。那麼是不是他發現的呢?《吳越春秋》中說,“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蘿山鬻薪之女”。這“相者”肯定不是指范蠡。范蠡送西施,在唐朝陸廣微的《吳地記》中有趣記錄是,嘉興縣南100里有“語兒亭”,當年勾踐令范蠡獻西施,兩人在路上“潛通三年”,生有一子,到此亭子已一歲。後人駁這荒謬說法,說《吳越春秋》中教習西施、鄭旦用3年,如路上再走3年,豈不是6年之久?我讀《越絕書》,其中說越夫人隨勾踐入吳時,曾在“女陽亭”生下一女,勾踐滅吳後,改此地為“語兒鄉”。兩者好像有些聯繫。
現在流傳下來範蠡西施故事,最完整複雜大約是明朝梁辰魚寫的劇本《浣紗記》。梁辰魚是昆山人,《浣紗記》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浣”是洗滌,晉朝孔曄的《會稽記》中說,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山邊有石,乃西施當年紗石。“”就是“浣”。到《浣紗記》裡,開頭變成范蠡游春到蘿,在溪邊遇浣紗女西施,一見鍾情。
《六十種曲》中收的《浣紗記》共45出,第8出才是勾踐臣吳,文種定策獻美女已是第22出。因遍國搜求不見,第23出范蠡才以“國家事體重大,豈宜吝一婦人”,親自到蘿說服西施。他對西施說:“社稷廢興,全賴此舉。若能飄然一往,則國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後會有期,未可知也。若執而不行,則國將遂滅,我身亦旋亡。那時節雖結姻親,小娘子,我和你必同做溝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歡乎?”家國一體,暫時犧牲是為永久將來,邏輯是說得通的。劇中越夫人教西施歌舞與姿態橫陳之術,勾踐又親為送行,說的也是“誘其戀酒迷花,去賢用佞,則寡人幾年之仇可報,美人舊日之盟可續”。
西施如此作用無疑是肉彈一顆,任務就是最大限度消耗夫差的體力精力,所以第三十出“採蓮”,夫差一上場就說:“自從西施入宮,妙舞清歌,朝歡暮樂。不多日,算不得盡了上千遭雲雨之情,記不得吃了上萬種合歡之酒。不但姿容嬌媚,更兼性格溫柔,我這幾根老骨頭,必定斷送在她手裡。”夫差兵敗後西施還在唱:“舞罷中宵入洞房,笑倚東窗下白玉床。看微微殘月下迴廊,伴君芙蓉小帳焚香,且風流幾場。”
《浣紗記》最後結尾,把躲禍遠遁、恐留傾國迷君與脫履塵埃結合在一起。范蠡與西施的因緣,最後通過范蠡之口說的是:“我實宵殿金童,卿乃天宮玉女,雙遭微譴,兩謫人間。故鄙人為奴石室,本是夙緣:芳卿作妾吳宮,實由塵劫。今續百世已斷之契,要結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歸正道。” (朱偉)
相關內容: 西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