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和親朋好友聚會的時候,經常談起鼠年的話題,其中有3個問題是大家談論最多和爭論最大的:
一、戊子年是金鼠年還是火鼠年?
第一個問題的產生源於媒體的說法不一,有的說戊子年是金鼠年,有的說戊子年是火鼠年,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正確呢?按照傳統的流年五行分類,今年應為火鼠年。古人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成六十花甲子後,又根據“有關原則”將六十花甲子分成金木水火土五行,每兩組有一個共同的名稱,如甲子和乙丑稱為“海中金”,丙寅和丁卯稱為“爐中火”,一共有三十個名稱。今年是戊子年,明年是己丑年,戊子和己醜的名稱是“霹靂火”,所以今年是火鼠年,明年是火牛年。
二、十二生肖起源於何時?
春秋時期已有生肖記載
十二生肖的起源是個爭論已久的問題,歷代學者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同時出現,可以追溯到黃帝命“大撓作甲子”的時代;有學者認為生肖文化是隨著算命術的產生而出現的;甚至有學者認為生肖文化是漢代由中東傳入中國,與佛教傳入的時間差不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雖然現在還不能證實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但可以確定的是,生肖文化源於中國,並非舶來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便有有關生肖的記載。在《詩經·小雅》中有一首名為《吉日》的詩篇,其中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兩句,意思是庚午這一天是良辰吉日,是騎馬遊玩打獵的好日子。在這裡,午和馬相對應,證明在春秋前後,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關係已經確定起來。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湖北省雲夢縣睡地虎十一號墓出土的秦代竹簡《日書》,其中有一篇名為《盜者》的文章,其內容為占卜盜賊的相貌特徵,其中記載的十二生肖大體上和現在流行的說法吻合。在東漢王充的《論衡》一書中,《物勢篇》和《言毒篇》記載的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對應關係與現今流行的十二地支配生肖完全相同,這證明在漢代生肖文化已廣為流傳。
三、十二生肖的排列為何以鼠為頭?
有人為龍虎屈居鼠下鳴不平
十二時辰子為首,十二生肖鼠為頭。在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對應關係中,為什麼子配鼠,丑配牛,寅配虎,卯配兔,辰配龍,巳配蛇,午配馬,未配羊,申配猴,酉配雞,戌配狗,亥配豬呢?為什麼相貌醜陋、個子最小的老鼠成了十二生肖之首呢?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對十二地支的附會,源於古人對動物的崇拜心理,其排列順序純屬偶然,沒有任何理據。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是有理據的,並非出於偶然。還有人為龍、虎等的排名鳴不平,清代《吳下諺聯》記載了這一部分人的看法:“以豬為末,猶可言也,以鼠為頭,其誰服之?夫以龍之神靈,虎之威猛,風雲擁衛之物,乃頹乎中間,雖駕豬之上,已屈鼠之下矣,豈不悖哉!”
有學者認為,十二地支的古字裡隱藏著十二生肖的信息,如“巳”的古字形為蛇的象形,“亥”為豬的象形,古人因子丑寅卯容易記錯,便用十二種動物代替子丑寅卯等地支,以便記年。這種猜想雖有一定道理,但有一點難以自圓其說,因為並非十二地支的每一個字都是與其相配動物的象形字。
十二地支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有人據此認為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與十二種動物的活動規律有關,並認為下面一首古詩可以驗證這種看法:“夜半子時聞鼠聲,丑時餵牛忙不停;天明寅時虎歸山,卯時野兔田亂蹦;辰時有雨龍所使,巳時蛇躲陰草叢;午時駿馬正安歇,未時羊群出圈棚;野猴申時方上樹,家雞酉時定入籠;戌時看門方用狗,亥時笨豬睡正濃。”這種看法雖然有趣,但同樣經不起推敲。
鼠集陰陽於一身配子時
近年來不少人認為十二生肖是根據動物的足爪(趾)數,按陰陽相間排列而成的。古人認為,寅、辰、午、申、戌這5個地支屬陽,要配以足爪為單數的動物,虎、龍、猴、狗是5爪,馬是單蹄,故與之相配。丑、卯、巳、未、酉、亥6個地支屬陰,應配以足爪數為偶數的動物,牛、兔、羊、雞、豬都是雙數爪(趾),蛇雖無足,但其舌頭卻有兩岔,也是雙數,故與之相配。“子”雖屬陽,也有陰的一面,如子時是昨夜11時至今晨1時,昨夜屬陰,今晨屬陽,而鼠的前足4爪,後足5爪,集陰陽於一身,前爪體現“昨日之陰”,後爪象徵“今日之陽”,正好與“子”相匹配,於是鼠就排在十二生肖首位。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最能說服人的說法是明代《戒庵老人漫筆》提出的觀點,十二生肖的排列源於天上二十八宿的星象。即古人將十二地支與二十八宿對應起來,而子正好與像鼠的虛宿相對,丑與像牛的牛宿相對,寅與像虎的尾宿相對,卯與像兔的房宿相對,辰與像龍的亢宿相對,巳與像蛇的翼宿相對,午和像馬的星宿相對,未和像羊的鬼宿相對,申和像猴的觜宿相對,酉和像雞的昴宿相對,戌和像狗的婁宿相對,亥和像豬的室宿相對。由此可知,是天上星宿的形象決定了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的對應關係,生肖文化源於中國古代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