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堰
生肖文化
相傳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北朝梁國和魏國爭奪壽陽(今壽縣),爭奪中魏國兵馬略強,搶先佔領了壽陽城。這壽陽是淮南與荊州、襄陽間的咽喉之地,城四周護城牆足有三丈多高,牆外護城河也有三丈多寬、一丈多深,易守難功,梁國兵馬圍城屢攻不克,每次攻城死傷無數。梁武帝蕭衍為此整日愁眉不展。
這時,魏國降人陳吳向蕭衍獻計建議在淮河邊選一窄段,拉河築壩,以水為兵,淹沒壽陽,並呈上一幅明細圖。圖上標明築壩點南起鳳陽府盱眙縣境遇內的浮山(今明光市浮山),北接泗洪山。蕭衍採納了陳吳的建議。一條全長9里,下寬140餘丈、上寬50丈、高20丈,先後投入20多萬人,歷時18個月的攔河築壩工程於514年10月10日驚天動地地開始了。這就是古今聞名的"浮山堰"。
開始,梁武帝派材官祖恆、水官陳承伯二位將軍安排實施。祖、陳二位通過實地察看,都認為淮河這裡雖窄,但淮水漂疾洶湧,沿岸沙土鬆散,難以壘堰,強硬築堰是勞民傷財之舉,且合攏無期,力勸蕭衍放棄築壩計劃。梁武帝蕭衍一聽大怒道:"滴水可成墒,鍬土可成山,自古有兵來將擋,水來土堰之說,豈有築不成壩的道理,分明是二位存有異心。"蕭衍為表築壩決心,不讓再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即令左右衛兵將祖、陳二位捆了斬首示眾。殺了祖、陳二將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出反對意見了。蕭衍又派手下將領從徐州、揚州一線徵集民夫,每20戶抽5人,共徵集民夫15萬多人,加上5萬多士兵達20多萬人。民夫們不論是酷暑嚴寒,晝夜不停地挖土壘壩。隨著磊壩合攏的接近,河水越來越兇猛。民夫們一倒下泥土,就被洶湧的河水沖出數十丈,一時無法合攏。當時有人獻計用鐵鑄成世大的鍋,鍋內裝土,沉入水底,可擋河水。於是,蕭衍派人調集生鐵十幾萬斤,鑄成鐵鍋沉入水中,結果仍無濟於事。蕭衍急得是睡不能閉目,食不得其味,煩躁不安,常常親自上擔監工,稍有不順眼的就斬首拋入河中。加上天寒地凍,終日勞累,民夫凍死、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這時有兩個工匠,是一對孿生兄弟,兄叫大柳相,弟叫小柳相,看這樣下去也不是事兒。為保護其他民夫,便主動向蕭衍提出要跳入合攏處,釘成"井"字形木樁,迅速填進土石,能使大壩合攏。蕭衍派人砍伐樹木,開山採石,一切準備妥當,柳氏孿生兄弟挽著臂膀跳入兇猛的河中。只聽"咚"的一聲巨響,猛如蛟龍的淮河水竟址調轉水頭向回衝去。岸上眾多民夫和士兵趁著空檔,將事先準備好的樹樁石塊、土袋子一齊填向壩口,不一會大壩合攏了。時間正好是梁天監15年(公元516年)4月10日,歷時整整18個月。人們為了紀念大柳相、小柳相這對孿生兄弟,在沿壩栽上了許多柳樹,並把泗洪沿河的一個鎮子叫大柳相,浮山向東沿河的一個村鎮子叫小柳相。後來,叫著叫著就被人們叫成了大柳巷、小柳巷了。
浮山堰築成以後,中上游沿淮數百里一片汪洋。壽陽城被水淹了,但淹的只是一座空城。早在染軍築壩時,魏軍守將李崇就逐步將城內居民疏散於山崗。還在峽石山上建造了浮橋,便於人們交通往來。同時在八公山上築建昌城,以防梁國出兵襲擊。
當蕭衍聽報壽陽已被水淹沒,十分高興。但僅淹了一座空城,魏軍並無多大損失,而梁軍死傷民夫和士兵近十萬餘人,勞師動眾用去銀兩50萬兩,這些情況無人敢報。
徐州刺史張豹子被派護堰,張豹子原來對築堰就不滿,派他鎮住浮山堰,人到力未盡,加上淮河汛期,水位暴漲,當年9月堰壩潰決,決堤水猶如猛獸,數丈高的洪峰往前推壓,其聲如雷,幾百里外都能聽見,沿淮村莊被沖毀,農田萬頃被淹沒,近十萬人被洪水捲走,災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