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民居民俗
生肖文化
這個問題主要應該從氣候角度考慮,在中國西南方(包括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的少數民族,尤其是西南的苗,瑤,侗,傣族等等,由於氣候炎熱濕潤,所以該地區少數民族的住宅多以穿斗式木結構房屋為主,在承重柱之間的圍護結構通常不用磚瓦等砌築,而主要以竹編成柵欄,或者在在竹柵欄上糊泥,這就是所謂的"木骨泥牆",這樣在夏季時不容易擋住涼爽的穿堂風,由於我國西南地區普遍濕潤多雨,故少數民族兄弟還經常將住宅架高,用以抵禦地上的潮濕地氣,也就是所謂的"桿欄式住宅",另外由於多雨的氣候,該地區還有很多"風雨橋"--即在橋上搭建亭子一類的建築物,用以遮風避雨.此地區的住宅尤其是傣族,侗族的建築,它們的屋頂坡度很大,簷角起翹亦很顯著,目的就是方便雨水迅速由屋頂跌落地面,加速排水.另外這種建築形式也使建築外型更加輕巧美觀.
在四川西部及西藏地區生活的藏族,羌族同胞也發展出了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的特色民居,由於該地區處於高原,且廣佈高山,羌族同胞就地取材,用當地極易獲得的石材建造了"碉樓式"住宅,而青藏高原由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印度洋的潮濕水汽很難輸送上青藏高原,故而該地降雨極少,所以藏族民居多為平屋頂,呈稜台狀的堡壘式建築,而平屋頂也方便人們平時晾曬衣物和食物,材料多為石材.布達拉宮就是這種建築樣式最為經典的範例.
在西北地區(包括青海,甘肅,寧夏,陝西以及山西的部分地區),回族同胞由於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建築多模仿伊斯蘭教的模式,穹頂成為當地建築的顯著特色,當然,普通回族民居多用黃土夯築而成,通常也做成平頂式樣,這與當地少雨水,且位於黃土高原的氣候特徵也是相適應的,另外,黃土高原上的漢族同胞也因地制宜的發展出了"窯洞"式住宅,土族同胞的"地窨院"(在平地上開掘豎井,在井內的垂直面上向內開鑿居室,嚴格說應該算做窯洞的一個形式)也是中國民居歷史中的偉大創造.
位於新疆地區的維吾爾同胞,創造出了特色的"阿以旺",就是以夯土夯築成平頂房屋,並以多個單元組合成院落的形式,這種夯土建築冬暖夏涼,很好的抵禦新疆地區白天的酷熱和晚間的嚴寒,也是維吾爾同胞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總結出的十分有效的建築形式.
居住在東北地區(吉林,遼寧,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少數民族,如滿族,鄂倫春族等,由於生活在茫茫大興安嶺的林海之中,豐富的木材資源使他們發展出了"井干式"住宅,即用粗重的原木以"井"字形層層疊壘,直至房屋成形,這種房屋堅固厚重,能夠很好的抵禦東北地區冬季刺骨的嚴寒以及熊,虎的大型食肉動物的威脅.
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達斡爾族同胞,由於是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所以住宅可拆卸性和重組是否方便是他們的首要條件,所以誕生了"蒙古包",到了適宜放牧的地方,只要支起木架,在木架上蒙上氈毯和獸皮,就成了簡易的住宅,要到下一個牧場的時候只要很輕鬆的拆解,放在一個大車中就能拉走,十分方便.
在我國東南地區(福建,廣東,江西,台灣,香港),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客家人",他們的祖先是東晉時期由於戰亂陸續南遷的中原漢族,由於初到南方,人生地不熟,出於自我保護和強烈的宗族觀念,客家人創造出了土樓式建築,通常為圓形或者方形,外牆為堅固的三合土夯築而成,並有射擊孔,可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房屋全部向內部敞開,表現出很強烈的向心性,通常一個宗族共住一樓,共同抵禦外敵騷擾。
相關內容: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