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窯青瓷與耀州窯青瓷的裝飾藝術

西村窯青瓷與耀州窯青瓷的裝飾藝術

西村窯青瓷與耀州窯青瓷的裝飾藝術

生肖文化

西村窯是廣東宋代燒製外銷瓷的著名民間瓷窯。窯址位於廣州西北向的西村增埠河東岸崗地上。遺址是1952年發現的,南北長1公里多,殘存廢瓷堆積三處,其中以土名皇帝崗的最大,是西村窯場的主要堆積遺存物,高約7米,整個窯場有40多種產品,每種又有多樣型款與釉色,在此窯中是比較典型的。西村窯產品分粗瓷和精瓷兩類。粗瓷較多,精瓷主要是青白瓷和青瓷,西村窯產品在國內大陸很少流傳,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國。近年來在我國西沙群島及東南亞地區都有發現,主要品種有青白釉、青釉、黑釉、褐釉及低溫綠釉。其中青白瓷比例最大。青釉基調為青綠色,呈色不穩定,變化比較多,青釉印花纏枝菊紋小碗從造型到紋飾都與陝西耀州窯相似,就青釉這一類瓷器屬耀州窯系品種。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古遺址出土,常見的有青釉鳳頭壺、青釉劃花點彩盤、盆等。
  耀州窯以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窯為代表。銅川宋屬耀州,故為耀州窯。創燒於唐,成熟於五代,興盛於宋,金元延續,停燒於明中期15世紀末,有8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具《銅川縣志》記載:“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謂十里窯場是也。”產品以民用為主,但也曾以常年例貢的形式燒造皇瓷,供北宋宮廷使用。耀州窯最突出的成就是花紋裝飾。花紋圖案主要有蓮花,纏枝花卉,波浪紋,魚鳥紋等。裝飾技法主要是印花,刻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其花紋裝飾特點,在宋早期是於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花紋則佈滿器面,大幅的花朵與組成的枝葉,蔬密相間。其花紋知識特點主次分明;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多細巧。耀州窯的產品以碗、盤、碟、罐、壺、盒為主。釉面多開小片冰裂紋。施釉勻淨,顏色深沉;邊沿部分發褐黃,俗稱薑黃色。

  陝西銅川耀州窯博物館於1996年專程到廣州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耀瓷專題展覽,展出了100多件耀州窯的精品,受到廣東廣大文物愛好者的青睞,特別為廣東人民一飽耀州窯瓷器的眼福。並且在展覽結束後,贈送我館一批耀州窯青釉瓷片,我有幸第一次目睹如此眾多的耀州窯瓷器,從此加深了我對耀州窯瓷器更進一步的認識,更加感覺到西村窯青瓷和耀州窯青瓷是那麼的相似,使我一直想就有關兩個窯口的瓷器研究比較一下,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西村窯青瓷產生的歷史背景

  宋代廣州是我國商品外銷的窗口,全國各地大部分外銷物品都從這裡始發,據《蒲壽庚考》載:“阿拉伯人與中國通商,雖屢經盛衰,而自唐經五代至宋連綿繼續未嘗中輟,有宋一代其盛遂極。據北宋所收關稅以觀,廣州所征居全稅十之九以上,故唐與北宋之互市均易往來極為頻繁,居住在廣州的番商(包括傳教士)就有十多萬人〔2〕”。宋朱《萍洲可談》卷二云:“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泊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佔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貨,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廣大舉債總一倍,約舶過周......富者乘時蓄繒帛陶貨,加其值與求債者計息,何啻倍蓰”。出現了富人平時蓄集陶瓷等貨物,囤積居奇,待季節風到船舶南航時,加值與求債計息的情況。這使我們感覺到,宋代陶瓷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我國陶瓷器精美價廉,深受外國人民欣賞和稱讚,上至帝王貴族,官僚僧侶,巨賈富豪,下至一般平民百姓,在社會各階層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婚喪、裝飾和宗教等各方面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形成了對我國陶瓷器的大量需求,大大地促進陶瓷貿易的發展。宋代趙汝適在《諸蕃志》記載,當時與我國貿易貨用青、白瓷器的就有渤泥、西龍宮島、占城、三佛齊、單馬令、凌牙斯加、佛羅安、藍無裡、南毗、層拔、麻逸、三島、薄哩嚕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這正是廣東瓷器在宋代大量輸出的真實寫照。宋代廣東瓷器的輸出,已不僅僅限於南洋地區,隨著船舶航線和貿易地點的開拓,已遠達西亞地區。當時廣州為了中國陶瓷的出口,陶瓷業得到很大發展。在各對外貿易港附近或水路交通便利之處,出現了眾多窯場,廣州港附近就有西村窯、佛山奇石窯、惠州窯、博羅窯、郁南南江窯和封開都苗窯等。就近燒造瓷器使對外貿易更方便、更實惠、更直接銷往海外。從傳世品瓷器和考古發掘實物資料來看,西村窯完全是民間經營外銷瓷的窯口,是在全國陶瓷業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外貿大量需求的形勢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外銷的需要造就了西村窯的產生。西村窯因自己的力量、資本有限,不可能對當時國內所有名窯產品進行仿製,也不可能把全國各地名窯的精美瓷器運輸到廣州外銷,更不可能全套技術照搬。所以把出口暢銷的名窯產品,作為自己仿造的對象。在廣州建立自己的窯口燒製瓷器,是最合適的地點。

  二、西村窯青釉瓷器與耀州窯青釉瓷器的裝飾藝術各自特點

  西村窯的青釉裝飾是受耀州窯瓷器的直接影響,藝術裝飾十分相似,西村窯的青釉器物應屬於耀州窯系。西村窯善於模仿當時國內名窯產品,有選擇的學習和吸取兄弟窯口的優秀製作方法,製作出銷售對路,受國外人喜歡的瓷器。

  1、村窯瓷器的裝飾藝術特點。西村窯的裝飾藝術特色分為刻劃花、刻劃模印〔1〕印花、彩繪、點彩和鏤刻等。

  (1)其青釉的主要紋飾。青釉印花是在碗內壁印三朵纏枝菊花,碗心為一朵團菊,外壁刻弧線紋。有在碟內印兩朵纏枝菊花。菊花佈滿內壁,外壁刻劃斜行菊花斑紋。只有在盆內中心印一朵或三朵折枝菊花,刻劃紋飾一般使用在碗、盤、杯、瓶、壺、盞、盒、盆、盂、枕、壇、爐等器物上,紋飾有菊瓣、蓮瓣、折枝牡丹、纏枝牡丹、蕉葉、卷草、蓖紋組合、蓮葉鯉魚珍珠地組合等。產品中的橄欖青釉印團菊和纏枝菊紋的碗、盞、碟、大盆,無疑是仿耀州窯瓷器,同時又不完全照搬耀州窯的模印方法,亦有西村窯的風格,既相似又不一樣。而周邊刻花,盆心繪醬褐色釉菊紋或牡丹紋的青白釉大盆,則是西村窯特有的產品。表現出純樸無華的民間情調和嫻熟流暢的藝術技巧。從藝術處理上,盡量做到簡練、樸拙而不粗率,又符合消費者的審美要求;

  (2)器物造型的特點。一般簡樸大方,如瓶、壺的造型,一般採用曲率變化不大的弧形,作為塑造形體的基本輪廓線,口沿、底足做得較硬,盤碗類有唇口、撇口、斂口、敞口、葵瓣口等,圈足有平底、圓底、高圈足、矮圈足、卷邊圈足。(圖1西村窯菊瓣紋碗)外邊紋飾多用弧線,口與底的比例相差不大,以增大其盛物容積量,顯得線條簡練樸實而使用;(3)裝飾題材。採用適當的手法和紋樣,以質勝之,以簡勝繁,以拙勝巧,自然流露出勞動人民的純樸本色,如凸花、劃花、刻花、指甲花等裝飾方法。凸花使花朵和枝葉突出,富有立體感,器物外壁刻劃斜旋形的花瓣紋,借鑒耀州窯瓷器的簡練、自然、奔放彩繪手法,有的是單獨一種製作工藝,有的是刻劃與劃花並用。既吸收了耀州窯的製作方法,又具有自己的風格。如小罐、小水盂,均為快輪製成的小件器,胎質雖然粗糙,但造型規整、圓潤,線條處理採取收了又放,放了又收。裝飾手法更為簡練,多採用“浸漬法”施釉,用手倒提圈足部分放入釉中蘸染,然後快速提起,在口沿或頸、腹部位點上黑褐彩或在肩部加幾個乳釘紋、凸弦紋等。

  2、耀州窯瓷器的裝飾藝術特點。耀州窯的裝飾題材廣泛手法巧妙、新穎,以刻花、印花最具特色,刻花刀法犀利,線條流暢,構圖完美,在諸窯同類裝飾之上。紋飾有纏枝蓮花、菊花、牡丹、把蓮、海水游魚、飛鶴、博古、嬰戲等。如為宮廷精工生產的龍鳳紋盤、碗等。紋樣構圖統一又富有變化,器皿造型與裝飾紋樣完美結合,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圖2耀州窯蓮瓣紋碗)

  (1)裝飾技法。耀州窯在初創階段還發明了運用毛筆書法、繪畫直接以黑色釉在素胎上進行裝飾,而成為極有個性特色、純樸大方的素胎黑彩瓷器。裝飾除刻、印以外,還有劃花、鏤雕、貼塑,技法多樣,晚期器物多為盤、碗,器形製作更為規整小巧,胎體變薄,裝飾上印花占主導地位。

  (2)裝飾題材。其紋樣多取材於植物花卉,飾於盒蓋、盤心和罐的口沿與肩、腹上。計有畫於罐的口沿的二方延續圖案、肩部的紋樣及適合於盒蓋、盤心的圓形的紋樣等,使比較單純的造型線條,產生豐富多樣的裝飾效果。圖案主題突出、色調鮮艷、對比強烈,具有純樸、清新的藝術風格。裝飾題材大體可分為植物、動物、人物、幾何形和其它紋樣。北宋時期耀州窯青瓷藝術達到歷史的頂峰,無論從產量、質量,從器形的豐富,從刻花、印花等裝飾手段。

  (3)裝飾藝術。在宋代非常突出,北宋耀瓷裝飾藝術手法有具體有:劃花、刻花、剔花、鏤空、印花、貼花、戳花、捏塑、繪畫化妝土等多種製作方法〔5〕。

  劃花:使用彈性尖狀工具在坯胎表面劃出線條紋飾。是耀州窯在唐代、五代主要製作手法,宋初仍使用劃花。宋中期以後,用在刻花花朵和葉脈輪廓內的輔助手法。

  刻花:是用金屬刀具,在胎體上刻出紋飾的輪廓線,輪廓線略內凹,紋飾微微突出,人稱“偏刀”。多見於碗、瓶、壺、缽等的外壁,但少數碗內壁也使用刻花裝飾。刻花技法流暢,層次分明,是北宋耀州窯頗具代表性的獨特裝飾手法。至今,人們只要提及耀州窯瓷器,就會自然聯想起精巧的刻花裝飾藝術;

  剔花:用刀具刻出花紋,並剔出胎體上以外的部分,這樣紋飾清晰,立體感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在瓷片標本上清楚的看到。為我們認識剔花裝飾的藝術特徵和判別燒造窯口,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

  鏤空:用刀刻透瓷胎,把單個鏤孔和多個鏤孔組成完整的藝術造型,達到裝飾效果,有燈、盒等器物;

  印花:用陶范在胎體上翻印花紋。印花紋飾一般在碗、盤、洗等器物內壁,比較規整、繁密、優美。

  貼花:把製作好的各種人物、動物和花朵的浮雕造型,貼塑在器坯上的裝飾手法。多裝飾在瓶、壺、尊、燈爐等器物上。

  戳花:採用戳刺工具在器物的表面戳出花紋的手法。如唐、五代時曾經為襯托主題紋飾戳出的小圓點等紋樣。

  捏塑:用手捏和雕塑出的藝術裝飾手法。如某些小件人物、動物和各類翻捲式的器口等,所採用的捏塑技巧進行裝飾的。

  繪畫化妝土:採用繪畫的手法將白色化妝土泥漿繪在坯胎上,或塗在已由印花陶范印出的紋樣上,使其加強立體效果的裝飾手法。

耀州窯的紋樣十分豐富,從考古資料和傳世品的耀州窯瓷觀察,僅北宋的裝飾紋樣就有二百多種。有植物類的牡丹紋、菊花紋、蓮花紋等十餘種;有動物類的龍紋、獅紋、鹿紋、鳳紋鴛鴦紋魚紋等十餘種;人物類的有嬰戲圖、瓷塑人物等多種;佛教造像 飛天、羅漢等;山石流雲水波類;幾何、直線紋樣;邊飾紋樣和其它紋樣等。

  三、耀州窯青瓷對西村窯青瓷的影響

  關於西村窯仿耀州窯的問題,有兩種不同說法,一種認為西村窯青釉之中有印花纏枝紋小碗,這種小碗看不出與耀州窯有什麼區別;另一種說廣州西村窯燒製的印花青釉瓷無疑是受耀州窯的影響,紋飾與耀州窯極為相似,有較大可能是使用耀州窯印模,否則達不到極其相似的程度;並把西村窯列入北方耀州窯系,這個問題值得商榷,因為從發表的材料來看,西村窯紋飾與耀州窯紋飾相近似的只有菊花紋碗和碟,西村窯菊花碗內中心印團菊一朵,內壁印纏枝仰菊三朵,外壁刻弧線紋一周,而耀州窯菊花碗內壁模印纏枝菊花六朵,碗內中心印團菊一朵,外壁素面無紋飾,再者西村窯菊花碟與耀州窯菊花碟,花朵數量及紋飾佈局亦有區別,器形亦有所不同。為此所謂西村窯“有較大可能是使用耀州窯印模,否則達不到極其相似的程度”。此種說法是難以成立的。西村窯瓷器的紋飾細分有四、五十種之多,其中與耀州窯同類的只有菊花紋。所以,把西村窯列為耀州窯系,也是值得商榷的〔4〕,這個問題是廣東省博物館老一輩考古專家曾廣億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來了。由於宋代耀州窯青瓷的器物精美和裝飾花紋多樣及造型獨特,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北方地區各窯場競相仿製的對象和南方地區窯場仿製的標準,使之在全國的很多窯口仿製,自然成為耀州窯系。如河南的臨汝窯、新安窯等,廣西的永福窯、容縣窯、廣州的西村窯等諸多窯口仿製耀州窯瓷器,在當時形成了一個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眾多窯場組成的耀州窯體系。為了在銷售中爭奪商品市場,各自努力發揮本身的優勢和特長,往往採用多種制瓷工藝,製造出多種特色的陶瓷產品。就廣州西村窯而言,利用本地對外口岸外銷的優勢,仿製多種窯口的瓷器,特別是仿製耀州窯的青釉瓷器較好(圖3西村窯花卉碗)。西村窯和耀州窯的關係,西村窯的產品具有地方特色,在宋代統一風格下,呈現出地方特色,造型具有南方窯的特色,與耀州窯瓷不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裝飾風格有耀州窯的製作手法,灑脫流暢。西村窯的產品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古遺址出土,常見的有劃花點彩盤、鳳頭壺、盆等。廣東省博物館於1992年接收菲律賓東方陶瓷學會會長范迪士夫人(MRSCYNTHIA RALDEC),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林業強先生轉手捐贈給該館一件西村窯青釉劃花盤(圖4西村窯青釉劃花盤),此盤高5 5厘米,口徑24厘米,底徑7 2厘米。敞口,寬沿,圈足。內外施青釉,內壁劃四朵花,花內刻劃雲紋,花蕊似圓月,花外一周用手指甲飾一圈指甲紋。紋飾自然流暢,為西村窯的典型器物。西村窯瓷器自北宋開始燒製規模就較大,可以說是專門燒製外銷瓷的著名民間窯場。產品陶瓷種類繁多,特別是青釉瓷器,青釉印花的風格與耀州窯纏枝蓮紋碗大體相同,明顯是受耀州窯直接影響。

  有人說,耀州窯受越窯影響,西村窯又受耀州窯影響,越窯有“如冰似玉”的美稱;耀州窯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譽;西村窯則無歷史評說,但就青瓷而言,早就被世人讚美為“千峰翠色綠如染,雅淡悅目青瓷苑”,西村窯青瓷和全國其它青瓷一樣,同樣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它那種器物的質樸、實用、美觀,仍然散發著濃郁的鄉土芬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