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杜甫的《悲青阪》,一起來看看吧!
悲青阪
杜甫〔唐代〕
我軍青阪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
黃頭奚兒日向西,數騎彎弓敢馳突。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
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
此詩中「數騎」和「敢」字都是經過鍛煉的字眼。只用三個字就表現了安祿山叛軍的強壯和官軍的怯弱。「青是烽煙白人骨」這一句,本來應該說「青是烽煙,白是人骨」。縮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個「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飛鴐鵝後鶖鶬」,本來是「前飛鴐鵝,後飛鶖鶬」。省略了一個「飛」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漢蔡邕」,省略了一個「有」字。這種句法,僅見於七言古詩,五言詩中絕對不可能有。七言律詩中也少見。「青是烽煙白人骨」止是一個描寫句,「白人骨」還屬於誇張手法。陣亡士兵的屍體暴露在荒野裡,至少要幾個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現「屍橫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釋悶》詩,其中有一聯道:「豺狼塞路人斷絕,烽火照夜屍縱橫。」也是寫戰後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煙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兩種寫法。
此詩第二聯寫安祿山部隊的強悍,第三聯是其後果,所以寫官軍死亡之慘。而在敘述同一事件的另一首詩《悲陳陶》裡,第二聯寫官軍士氣怯弱,無戰鬥力;第三聯是其後果,所以寫「群胡」的飛揚跋扈。可見杜甫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同一事件的藝術手法。第四聯是寫被困在長安城內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陳陶斜一敗之後,長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餘,還希望官軍馬上再來反攻。可是在青阪再敗之後,人民知道敵我兵力相差甚遠,只得放棄「日夜更望官軍至」的念頭。杜甫在長安城中,聽到唐軍戰敗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設想托人帶信給官軍,希望他們好好整頓兵力,待明年再來反攻。這兩首詩的結尾句深刻地表現了人民對一再成敗的官軍的思想感情的合於邏輯的轉變。
《杜詩鏡銓》引用了邵子湘的評語云:「日夜更望官軍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倉卒,軍機如此。此杜之所以為詩史也。」這個評語,反映出邵子湘認為兩個結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陳陶》的結句說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阪》的結句說是軍事形勢有這樣的需要。他以為這樣講可以解釋矛盾。其實是似是而非。要知道,「軍機如此」,也同樣是長安城中人民聽到青阪之敗以後的認識和感情。杜甫寫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轉變,根本不能以為兩首詩的結句有矛盾。
相關內容: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