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為「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杜甫所作的《答十七郎》吧。
進入初夏時節,昨夜忽然天變,雷聲隆隆,閃電橫掠長空,雨水頓時嘩嘩嘩而落,傾瀉如注。及至今晨起來,出外觀望,天朗氣清,鳥鳴陣陣。如果不是地面積水,落葉遍地,似乎昨晚經歷的一切變天,都是一場夢幻,顯得如此不真實。
對著花圃,觀看愈發嬌艷的花朵,陷入沉思。人之一生,起承轉合,彷彿戲劇,此處剛落,彼處又起。時代浪潮,洶湧奔騰,個人力量,微乎其微,身置其間,往往身不由己。佛說,得大自在。順口說來,簡單容易,真實做起,困難萬分。何處可得大自在?平常人過平淡生活,有幸福的小日子,便是所謂的大自在。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嚴武因病去世,大靠山倒塌了,詩人杜甫只能選擇離開成都。初夏,杜甫乘坐的船隻漂流到了三峽上游的雲安縣。當地有兄弟二人,鄭姓,聞杜甫大名,熱情招待了他,並且誠心向「詩聖」請教寫詩之道。
《答十七郎》
【唐】杜甫
雨後過畦潤,花殘步履遲。
把文驚小陸,愛客見當時。
本詩《答十七郎》又名《答十七郎一絕》,大概就是寫在被鄭姓兄弟款待之際。或許,有感於鄭氏兄弟的殷情與誠意,杜甫分別給他們兄弟二人贈詩一首,此首為其中之一。鄭十七、鄭十八,都是根據兄弟排位叫喊,此為唐朝舊習。根據杜甫詩作,可知鄭十七弟名賁,至於鄭十七卻失卻名字,湮沒歷史洪流之中。
史冊記載處,正史往往過於闊大,場面大多聲勢宏偉,有時讀去總覺得遠離自己,幾乎距離十萬八千里之遙。或許,也可能與本身性情密切有關,不及偉光正,但求清淡雅。那些藏身湮沒於史冊裡的瑣碎片斷,偶爾在泛黃的野史書頁上看見,其中呈現的真意與滋味,才可能是生活的真實面目。
首兩句「雨後過畦潤,花殘步履遲」,畦,一般指被田埂分割而成的塊塊田地,用來方便種植農作物。步履,行走的步伐。詩人在開頭兩句裡,首先描寫周邊環境,看上去固然似乎俗套了一些,卻能夠從側面反映出詩人當下的若干情愫。
有人誇讚這兩句「恬雅」(黃周星《唐詩快》),仔細看去,確實如此。一場雨後,想來這場雨下得不小,因為經過田園的時候,發現不僅道路泥濘,而且整個田地都是一片濕漉漉的。雨水不光把路途弄得糊塗遍地,原本應該嬌艷的花朵,也被打落在地,似乎恰好應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美景。
可惜,面對這一切景色,對於才失去友人不久的詩人而言,心情還是有些鬱悶不適的。所以,緊接著「花殘」之後的,只能是「步履遲」。這簡單的一個「遲」字,不單單是把行走在雨後充滿泥濘路上的人物形象刻畫得生動,更是十分恰當地體現出詩人本就沉重的心情。
然而,畢竟此詩是用來「答謝」他人的,所以,詩人必須講究一個「度量」,在欲說還休之間,留下幾分隱藏,這裡十分必要的。那麼這兩句,雖然描繪的是自然,未嘗不可理解成是詩人以自身狀態為媒介,向後來閱讀者傳遞訊息的某些隱匿方式。
末兩句「把文驚小陸,愛客見當時」,詩人終於回到題目,開始進行「答謝」儀式。如何在平平淡淡的語言文字裡,寫出不一樣的效果呢?乾脆些的說法,就是怎麼說些漂亮的誇讚他人的話語。在這個問題上,古代人向來都有著高明的手段,那就是以古喻今。杜甫也不例外,可見這方法的確有效果。
把文,拿著自己的文章給人觀看。小陸,指晉代詩人陸機的弟弟陸雲。陸機被人稱作「太康之英」,和潘岳共同尊為西晉詩壇的代表性人物,世謂「潘江陸海」,專門誇獎兩個文才過人。陸雲和其兄長陸機並稱「二陸」,被人誇讚為:「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閔鴻《晉書·卷五十四》)。此處詩人以小陸之才來比擬鄭十七之弟鄭賁。杜甫在其詩《贈鄭十八賁》中寫道:「示我百篇文,詩家一標準。」此句詩,便是用來讚許鄭十八的詩文的。
弟弟都被誇獎過了,接下來當然就該輪到哥哥鄭十七了,如此方才應景詩題。當時,西漢人鄭莊的名字,他非常熱愛朋友,以行俠仗義為樂事,專門設置驛站用來歡迎賓朋光臨。司馬遷曾評論其道:「鄭莊推士,天下翕然。交道勢利,翟公愴旃」(《史記·汲鄭列傳》)。想來鄭十八的文才是勝過鄭十七的,不然的話,杜甫先生不會又另外找了這個讚美的話題,稱許鄭十七有鄭當時待客之風範。
讀完此詩之後,雖然遠離了「詩聖」標誌性的「沉鬱頓挫」之風味,但卻在平常而平凡的迎來送往之中,忽然體味到另外一種滋味和情趣,這種突如其來的喜悅之感,仍然十分令人享受。普通人的生活時光之流裡,或許總是充滿了雞毛蒜皮,作為有心人卻總能在繁瑣之中萃取出來幾許樂趣。這些樂與趣,似乎便是我們一直在尋覓的生活之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