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本站小編帶來白居易的《酬夢得比萱草見贈》原文及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唐】白居易
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
借問萱逢杜,何如白見劉。
老衰勝少夭,閒樂笑忙愁;
試問同年內,何人得白頭。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這首詩作於唐開成四年(839年),選自《白氏長慶集》,是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唱和眾多詩詞中的一首,在該詩的注引處,白居易自己做了題注,是劉禹錫寫了一首詩《贈樂天》,原詩已佚失,其中有「唯君比萱草,相見可忘憂」一句,把白居易比作萱草,因此白居易為了表示感謝而和的詩。
萱草,又稱忘憂草,原產我國,花葶細長堅挺,高約60-100cm,著花6-10朵,呈頂生聚傘花序。初夏開花,花大,漏斗形,直徑10cm左右,花被裂片長圓形,下部合成花被筒,上部開展而反捲,邊緣波狀,桔紅色,非常鮮艷美麗。
古代關於萱草的記錄非常悠久,在古代詩歌集《詩經》裡邊多次提到,其中《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意思是我到那裡弄到一枝萱草,種在母親堂前,使之樂而忘憂呢?因為萱草可以排解親人思念之情,久而久之,就用「萱堂」來代表母親,即可避諱又高雅,更代表了一種尊重敬愛之意,因此,萱草又叫忘憂草、母親花。
詩豪劉禹錫把白居易比做萱草,需要從兩人交往說起。劉禹錫和白居易同年,劉禹錫早年得志,貞元九年(793年),21歲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可謂春風得意,要知道唐朝當時「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50歲中進士都不算晚,明經科考記憶背誦,30歲才中就算很老了。然而白居易雖然學習刻苦,甚至年少就全白了頭,科舉卻一直不順利,直到貞元十九年(803年),31歲的白居易才和小他8歲的元稹同登書判拔萃科,整整晚了劉禹錫10年。
劉禹錫少年得志,受到當時的宰相王叔文的青睞,和柳宗元成為王叔文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然而劉禹錫鋒芒外露,自然招人猜忌,革新失敗後,屢次被貶外地。白居易中舉後,也頗受皇帝賞識,後因直言敢諫以及母親墜井被參「有害名教」,同樣被貶往外地。從現有資料來看,似乎二人很少交集,即便是相互傾慕也並未交往。
直到寶歷二年(826年)冬,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才遇到白居易。席間,白居易深感劉禹錫懷才不遇,稱之為「國手」,便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替劉禹錫打抱不平。劉禹錫讀後,非常感動,寫下了千古名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二人性格相近,興趣相投,相互賞識,惺惺相惜,一見投緣,從此開始了後半生的深切交往。
晚年二人同居洛陽,因此詩詞唱和頗多,這首《酬夢得比萱草見贈》就是二人眾多詩詞交往的其中一首。劉禹錫把白居易比作萱草,白居易把劉禹錫比作杜康。杜康是傳說中"釀酒始祖",被奉為酒神,曹操《短歌行》曾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酒可以解愁,因此很多好酒都稱為杜康酒,如今的杜康酒只不過取名相同而已,並非古人所詠歎的杜康就是當今之杜康,這是閒話。
這首唱和詩,創作之時,二人都已經年近古稀,白居易老友元稹和劉禹錫的戰友柳宗元都早已作古,二人即歎時光易逝,又欣慰有老友相陪,感慨之下,詩詞唱和,劉禹錫稱白居易為萱草,相見可忘憂;白居易稱劉禹錫為杜康,共飲可解愁。詩興大發,於是,就給後人留下這首表達深厚情誼的優美詩詞。
詩詞大意是:杜康酒可以排解煩悶,萱草花能夠使人忘掉憂愁;可是萱草和杜康,怎麼也比不上白劉二人相逢的感情深厚。時光易逝,即便是老年衰弱也強過年少夭折,消閒享樂之人自然笑話那些繁忙憂愁的人們。可是沒辦法,我就是這樣,看看咱們同年之中,有誰是年少就白頭呢?
這首詩通過萱草和杜康兩種排解憂愁的事物,來襯托什麼也不及二人的相見歡愉之情,同時白居易並沒有因為自己年老而頹廢悲歎,反而是自嘲自己年輕就是白頭,表達了憂國憂民的積極精神,正如他的另一首詩有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雄心壯志,老當益壯,確實值得後人欽佩。
相關內容: 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