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以山和海為綱,廣泛輯錄上古時代乃至遠古時代的山川、天文、氣象、動植物、礦產地質、醫藥疾病、民族考古、神話巫術的資料彙編;是中國古籍中「瑰偉瑰奇之最者」(《山海經校注·序》)。其中,《山經》是中國第一部山嶽地理專著,《海經》是中國神話之淵府。撰人無名。
今見流傳的《山海經》是西漢哀帝劉欣建平六年(前6)劉秀(即劉歆)承襲父業任秘書之職,校閱宮廷珍藏的秘籍時發現的。在《上山海經表》中劉秀指出:「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十八篇」。它與《漢書·藝文志》依據劉向《七略》寫成的「山海經十三篇」不同。劉秀編定的《山海經》18篇,經晉郭璞作注而流傳下來,以後注此書者很多,如明王崇慶,清吳任臣、汪紱、畢沅、郝懿行諸家。然郭尚虛玄,王病迂腐,吳閎博而曼衍,汪小成而疏略,畢目光所矚,耑在山川古今異同。惟郝通才卓識,多所發明,後來居上,冠於諸家。現通行的《山海經》即是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本。近人袁珂以郝本為基礎,兼採各家之長,作校注本《山海經校注》。
今本《山海經》為18卷39篇,由《山經》、《海經》兩部分組成(有人主張由《山經》、《海經》、《大荒經》3部分組成)。《山經》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5卷,凡26篇,又稱《五藏山經》。「藏」意為「內」,「山經」前加「五藏」兩字,是說這5部分所述山川都在內地,即華夏範圍之內。《海經》包括「海外四經」4卷4篇(「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內四經」4卷4篇(「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和「大荒四經」4卷4篇(「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以及「海內經」1卷1篇,共13卷、13篇。「海外四經」、「海內四經」的「海」字.含義類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之義,指不在華夏範圍內的地域,較近者為「海內」,較遠者為「海外」。「荒」意為荒遠,「大荒」指極遠之地。「大荒四經」及「海內經」5篇是在「海外內四經」8篇寫定後輯錄補充的,輯者將其中4篇作為「海外四經」的補充,冠題為「大荒四經」;另1篇為「海內四經」的補充,既為海內,便無法稱為大荒,於是徑稱「海內經」。後人按此篇來歷與「大荒四經」相同,因而也稱為「大荒海內經」,以與「海內四經」相區別。正因為大荒經是海經的補充,故一般將「大荒經」合在《海經》中。
《山海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劉秀(歆)認為「出於唐虞之際」,為伯益所著。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承繼此說。自南宋朱熹始,認為是戰國屈原之後人為解釋《楚辭·天問》篇而作。近今學者或認為成於戰國以前,或認為戰國中後期,也有認為成於秦漢。多數學者認為它非一時一人之作。然各經各篇孰先孰後,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有4點已為人們所公認:1、成書的下限是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所提及的漢武帝時代,即公元前2世紀前期;2、編成此書和書中資料是兩回事,主張成書於戰國或秦漢,也不否認書中有很多資料源自於遠古的傳聞;3、成書以後的流傳過程中;可能有後人附加。如劉秀編定的《山海經》中的《山經》為15503字,而今本《山經》已有21265字,可見今本中5000多字不是劉秀編定本中原有的;4、「海內東經」的「岷三江」節所記載26條水,不是《海經》原文,可能是郭璞注《水經》的部分內容,後人抄附於此。
全書31000字,內容極為龐雜,自然方面有山、川、林、野、動物、植物、礦物等;人文方面有邦國、民族、民俗、信仰、疾病、醫藥等,還有古帝王世系、葬地,及其製作發明等。
《山經》21000餘字,以山為綱,先把全國山地按大方位分為五大區(「五藏」),並以南、西、北、東、中五「山經」命名;次將每區的山分為若干行列(3-12列);然後,每一列從首山敘起,依次敘名山,山下敘水(或無水)、道裡、民族、風俗、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全部《山經》共敘26列447座山,其中「南山經」3列,「四十山」;「西山經」4列,「七十七山」;「北山經」3列,「八十七山」;「東山經」4列,「四十六山」;「中山經」12列,「百九十七山」。據譚其驤研究,這447座山中,見於漢晉以來的記載,可以指系確切的約140座,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這140座山有70座左右屬於「中山經」,另70座左右分屬於南西北東4經。從地區上看,對今豫西、晉南、陝中地區的記載最為詳確,離開這個地區愈遠則其記載謬誤愈大。
「南山經」東起漆吳山(今浙江舟山島),西抵櫃山(湖南沅水下游),南抵廣東南海,北至具區(今太湖)。
「西山經」北達申首山(今寧夏鹽池西北)、號山(今陝西榆林東北),西南抵鳥鼠山(今甘肅境內)、西海(今青海湖),西北至翼望山(新疆阿爾金山),東達華山。
「北山經」北抵敦題山(今內蒙古陰山以北),西至今內蒙古騰格裡沙漠,南達今山西中條山,東到河北中部。
「東山經」西起泰山(今山東境內),東盡胡射山(今山東成山角),北抵長山島,南至䃌水(今安徽濉河)。
「中山經」,首經至7經為當今晉南、豫西山地,8經為今鄂西山地,10、11經為今豫西南山地,12經為今湘北、贛北山地。以上都確在南西北東4山經之中。惟9經東起今四川東部,西盡四川盆地邊緣,地處中國西南,並不居中。
《海經》1萬字弱,內容大多是神話。袁珂認為:它「保存神話之資料最夥,除《楚辭·天問》,他書均莫與享,為研究神話之入門。」共載123圖,惟「海內四經」中的匈奴、東湖、貊、巴、氐、朝鮮、倭、流黃酆氏,「海外西經」和「大荒北經」中的西周、肅慎等國見於史傳或大致可指明方位。然所記這些國的方位錯亂,匈奴位中國之北,但是卻列入「海內南經」;東湖、貊為東北族,卻被列於「海內西經」;倭、朝鮮居華夏之東,卻被列於「海內北經」;月氏在河西,卻被列於「海內東經」。國以外,還記載數十處山、水、丘、林、虛、野等。可指實的不過十之一左右。據研究,《海經》的內容基本上是據圖為文,未加雕飾,於樸野粗獷筆墨之中,每可見古代神話的本貌,是我國古代神話的最重要寶庫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山海經》中敘及藥物132種,疾病48種,動物277種,植物158種,礦物12類92種、產地652處。故也是中國上古時代的科技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