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字伯玉,今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人,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上大夫,因為人賢德而聞名於諸侯。與孔子亦師亦友,在孔子周遊列國時,多次收留和幫助孔子,《論語》記載: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是孔子尊敬和稱頌的君子。吳國著名政治家季札訪衛,拜訪蘧伯玉、史魚等後,稱讚說「衛地多君子,其國無故」。蘧伯玉的言語「恥獨為君子」被千古傳頌,故蘧伯玉被歷代尊奉為「君子典範」,其家鄉長垣縣孟崗鎮伯玉村,也自古被稱為「君子鄉」、「君子裡」。
注重個人修養,道德典範
《淮南子·原道訓》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訓》記載:「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莊子·則陽篇》記載:「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說他年已六十還能與日俱新,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種寡過知非、與時俱進的優良品德為歷代學者所稱道。
謙虛謹慎,慎獨處事
蘧伯玉當政後,仍舊十分謙虛,靈公與夫人南子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墮行,伯玉,賢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公使問之,果伯玉也。可以說,「宮門蘧車」的故事詮釋了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
恥獨為君子
蘧伯玉留下很重要的一句話「恥獨為君子」,意思是說:一個人具備了君子的美德還不夠,一個人不能僅僅滿足於個人修養,不能僅僅滿足於獨善其身,不能僅僅滿足於個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僅自己要做一個君子,做一個高尚的人,還要影響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成為君子,成為高尚的人,而僅僅獨善其身追求個人完美,不去影響他人,影響社會,是可恥的。這就是「恥獨為君子」的人生境界。
蘧瑗治衛,弗治之治
蘧伯玉賢名聞於遐邇,人們十分敬重他,他是第一個提出以德治國的人,倡導弗治之治,興道德教化,引領人民,實行寬鬆、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所以,戰亂頻仍的春秋,衛國才得以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簡子欲伐衛,使史黯往覿焉,還報曰:「蘧伯玉為相,未可以加兵。」
衛國大夫史魚深知蘧伯玉的才能與人品,多次向衛靈公舉薦,但靈公不聽,史魚臨死採用「尸諫」的辦法力薦蘧伯玉。他告訴兒子:「我在朝不能舉薦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無以成禮,我死後,你不必將我的屍體『治喪正堂』,可以置於窗下,等靈公問起來,再將實情告訴他」(古人稱這種方法為「尸諫」)。史魚的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去辦,衛靈公前來弔唁,對屍體置於窗下非常奇怪,史魚的兒子就將父親的話轉告靈公,靈公醒悟道:「是寡人之過也」,於是啟用了蘧伯玉。孔子聽到這件事,對史魚和蘧伯玉都很讚賞,他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接納孔子,助其遠遊
蘧伯玉禮賢愛士,蘧伯玉年長孔子30多歲,當孔子還是孩童時,他已是名滿天下的衛國大夫了。但對少年成名,秉承「仁德」治國思想的孔子,卻是十分讚賞,一直是亦師亦友,互相禮敬有加。公元前498年,當孔子逃離魯國之後,蘧伯玉就成了資助和鼓勵孔子周遊列國的主要力量,孔子周遊列國14年,有9年居住在蘧府,蘧伯玉還讓他的外孫子貢拜孔子為師,子貢出身為商業豪門,為孔子周遊列國提供了物資支持。
亦師亦友,思想影響
蘧伯玉是孔子的老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蘧伯玉同時也是孔子一生的摯友,二人分別仕於衛和魯時就曾互相派使者致問,《論語·憲問第十四》中記載:有一次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在孔子周遊列國的14年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後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國,蘧伯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3、儒家尊崇,位列東廡
因為蘧伯玉對儒家思想的形成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對孔子的支持,所以受到儒家學派的尊崇。成書於戰國的《禮記》中,孔門弟子把蘧子的話奉為聖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歷代孔廟祭奠中,將蘧伯玉供奉在歷代先賢之首位,位列孔廟陪祀東廊第一位,表達了儒家對蘧老夫子的敬重。
道家思想的啟蒙者
思想深邃,道家源頭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開了道家老莊「無為而治」思想之先聲。《淮南子》中寫到:「蘧伯玉為相,子貢往觀之,曰:『何以治國?』曰:『以弗治治之』」。明代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蘧伯玉首倡「弗治而治」的思想異曲同工。蘧伯玉生於公元前585年,終於公元前484年,是一位年逾百歲的壽星,老子約生於公元前571年(待考),終於公元前471年,如果按照生卒年歲來算,蘧伯玉恰好長老子十歲,二人處於同一時代,思想又高度一致,由此可見「無為而治」和「弗治之治」的思想與哲學理念,在當時是一種潮流。
道家尊崇的思想組成者
「螳臂當車」是人們熟知的成語,「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面對滾滾而來的車輪,螳螂十分憤怒也十分自信,張起前臂要阻擋車輪,這個生動而誇張的場面,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寓言出自《莊子·人間世》,從原文看,這話出於蘧伯玉之口。莊子老家民權縣,與蘧伯玉老家相距不遠,且蘧伯玉比莊子早200餘年,所以蘧伯玉對莊子的影響,正如老子對莊子的影響一樣,都是直接的,在《莊子·人間世》和《莊子·則陽篇》對蘧伯玉的事跡和為人都有詳細的描述。《淮南子·原道訓》、《淮南子·主術訓》、《淮南子·說山訓》對蘧伯玉的思想也都進行了引用和闡述,這些都是對道家思想產生影響的具體表現。
論語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訪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錯誤,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