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惲》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答柳惲》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答柳惲》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歷史小故事

答柳惲1 吳均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2。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3。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註釋】1這首詩是吳均與柳惲的贈答之作,柳惲要遠行之前寫了《贈吳均三首》,吳均這首詩正是答他的詩而做。 2 催軸:即催車上路。 3原陸:高原和平陸。

吳均(469~520年)又名吳筠,字叔庠,吳興故鄣(現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文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做過郡主簿、記室、奉朝請(一種閒職文官)等官。以後,奉旨撰寫《通史》,未成即去世。

柳惲(465—517)字文暢,河東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詩,善尺牘,曾兩次為吳興太守,為政清淨。吳均曾應邀而往,然頗不得意,曾一度離去,不久又返回吳興,柳惲卻對他依然如故,於是作了《贈吳均詩三首》。我們從此詞的意義看,柳惲將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吳均作此詞答柳惲。全詞如下: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 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詞作上片開始寫道:「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隴西」即郡名,戰國時秦所設置。「飛狐」即古來的要塞關隘,據相關資料記載,「飛狐」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蔚縣南,古稱「飛狐之口」。在柳惲贈給吳均的詩中有「夕宿飛狐關」的詩句,其實也就是指的是「飛狐之口」。可以說,這兩句明顯是照應了柳惲詩中的「夕宿飛狐關,晨登磧礫(qi li即淺水中的沙石;沙石淺灘)阪」詩句。在柳惲的詩中,一個「夕」字和一個「晨」字照應,突出了分手之後,柳惲的行蹤匆匆,日夜兼程,並與吳均詩句中「清晨」和「日暮」對舉,不但與柳惲的詩句相和,而且在藝術上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表現時間發展詞(從……穿……,便下……向……)和地名詞(具有空間性)來拉大時空,從而提高了詞作的審美境界。

接著寫道:「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意思是說,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可以說,這樣的環境不但令人感到淒清而幽冷,而且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也感受到孤獨失落之感。其中一個「掃」字下得極有力,不但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樹葉飄零的景象,而且給人一種蕭殺氣氛,叫人不寒而慄。為此,在這樣的環境中,詞人寫道:「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催軸」即催車上路。這兩句是說,霧露浸濕了衣衫,經過一夜的旅途顛頓,至天色拂曉時分,關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面貌,似乎在催促著行人快快前去。這裡,詞人運用了「月」、「風」、「霧露」、「層嶺」、「高木」、「關山」意象,描繪出了肅殺而壯闊的境界,其中也蘊含著柳惲行程之苦。

下片承上片行程而來,詞人寫道:「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原陸」即高原和平陸。「間」即空隙,或者間隔。「參差」即高原和平陸間高矮起伏之狀況。這兩句是說,究竟去到哪裡呢?你這一去遠隔高矮起伏的高原和平陸。詞人以設問的形式說明友人遠去,告訴朋友前面的路是坎坷的,行程十分艱難。正因為路途遙遠,行程艱難,詞人最後就告訴朋友說:「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無緣」即無由,沒有機緣。這兩句是說,今後會面恐怕不容易,面對臨別之景,更覺滿目淒然。這裡,詞人直接說明了分離,一個「無緣」,蘊含著多少酸辛和無奈。

總歸全詞,詞人在下片開始,以「君去欲何之」發問,就在藝術上,首先,構思巧妙。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詞作從上片描寫行旅而過渡到下片的抒懷,最後落實到送友,從而表現了離情別緒。其次,善於描摹自然物象。詞人抓住送別時眼前之景,突出景物的特徵,情景結合,為抒發情感奠定了基礎。再次,煉字也都相當著力。特別是詞中動詞的運用,真可謂一詞力透紙背,字字錙銖,更富表現力。

相關內容: 柳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