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唐朝:王維
天官動將星,漢上柳條青。
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古詩簡介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從趙都督出征寫起,寫到為求勝利,不惜犧牲。前四句從啟程寫到行軍,重在勾劃趙都督英勇赴邊的非凡氣勢;後四句表現趙都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戍邊衛國的耿耿忠心。全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淒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希望有所作為,濟世報國的思想。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翻譯/譯文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譯文
天上星宿的將星動了,漢家營地上的柳條青青。
萬里征途刁斗聲聲鳴響,三軍將士迅速越過井陘。
辭別帝宮全忘了身家,立功報國定要奪取龍庭。
哪裡肯學那些書生之輩,終老窗前死啃一經。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註釋
1都督:唐時在全國部分州置大、中、下都督府,府各設都督一人,掌督諸州軍事,並兼任所駐在之州刺史。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規定一些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
2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志》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
3漢地:一作「漢上」。
4刁斗:古代行軍用具。斗形有柄,銅質;白天用作炊具,晚上擊以巡更。《史記·李將軍列傳》:「及出擊 胡 ,而 廣 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捨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
5三軍: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井陘:古關名,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漢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大汾、冥阸、荊阮、方城、餚、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6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史記·孝武本紀》:「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
7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龍庭:原指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後漢書·竇憲傳》:「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李賢註:「匈奴五月大會龍庭,祭其先、天地、鬼神。」
8書生:讀書人。古時多指儒生。《東觀漢記·趙孝傳》:「(孝)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9間:一作「中」。老:一作「住」。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作於離筵之上的送別詩,當是王維早期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一位姓趙的都督即將帶兵開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王維等人為趙都督餞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議分韻作詩,王維抓鬮得「青」字,於是以「青」字為韻寫了上面這首詩。其時趙都督還沒有動身,因此詩中採用的是虛擬的語氣,描寫的是想像中的情景。
首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寫啟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志》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首句介紹趙都督動身,以天上的將星喻指趙的出發。這一巧妙的聯想、比喻,同時還拓展了詩作開闊的空間,令人想到趙都督或許就是在這樣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出發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時節是柳條發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惜別之情,深蘊其中。
頷聯「萬里鳴刁斗,三軍出井陘」,描寫軍隊行進中的氣勢。刁斗,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夜間用於打更報警,把它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的生活情景。中間又以一個「鳴」字突出聽覺,使人如聞一路軍聲震天,外加「萬里」二字修飾,更顯得聲勢浩大,軍威顯赫。「萬里」句由物見人,借助聽覺渲染出征的氣勢,「三軍」句則正面寫人,詩人彷彿親眼目睹這位將軍率領三軍正浩浩蕩蕩奔赴邊陲。「井陘」,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一個「出」字,點出了此次進軍的方位路線,與首句的「動將星」前後呼應。
以上兩聯,從啟程寫到行軍,重在勾劃趙都督英勇赴邊的非凡氣勢;後兩聯表現趙都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戍邊衛國的耿耿忠心。頸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正面寫他立功報國的思想。「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龍庭」,原指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這兩句互文見義,意思是無論「辭鳳闕」或「取龍庭」,都下定「忘身」、「報國」的決心。「辭鳳闕」在出征之前,「取龍庭」是在鏖戰之後,可見決心始終如一。
尾聯「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以議論結束全詩。上一聯作正面抒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該學、不想學乃至決不學的意思。書生皓首窮經,不能為世所用,難免會有許多牢騷不平甚至生出棄文就武的想法。王維也有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志難酬的隱衷,因此借題發揮,作為對於趙都督的讚揚之詞說了出來。
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淒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希望有所作為,濟世報國的思想。
這是一首作於離筵之上的送別詩,當是王維早期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一位姓趙的都督即將帶兵開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王維等人為趙都督餞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議分韻作詩,王維抓鬮得「青」字,於是以「青」字為韻寫了上面這首詩。其時趙都督還沒有動身,因此詩中採用的是虛擬的語氣,描寫的是想像中的情景。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漢族,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相關內容: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