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獸青龍的形象是怎麼來的?青龍的本意是什麼?

神獸青龍的形象是怎麼來的?青龍的本意是什麼?

神獸青龍的形象是怎麼來的?青龍的本意是什麼?

歷史小知識

青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從數千年前無信史可考的文化時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於龍形象的器皿、紋飾一向層出不窮,有翼、無翼,有角、無角,更有良渚文化的獸身龍、查海遺址的蛇形龍,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源頭眾多。

西漢(包括王莽時期)的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捲。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

而到了東漢,龍體粗壯,似虎形,身尾分明,個別有鰭。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現突起的稜,頂端前卷,也有類似鹿角的。且都有翼。獸腿較長。以虎的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輔之。

建安至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

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

唐宋時期,體粗壯豐滿,回復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唐代時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龍翼已經都為飄帶形。宋時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

近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這個故事雖然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

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