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為什麼這麼出名?五大魏碑楷書作品賞析!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到魏碑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啊,話說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了,所以藝術造詣非常非常高,所以好的作品層出不窮,那麼有的人問了,有沒有什麼比較有代表的作品呢?其實還真的,話說有人做了個排行前五的,對這個感興趣的網友別錯過了,速度來一起揭秘看看吧。
01/
《張黑女墓誌》
《張黑女墓誌》(黑he女rǔ),原名《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又稱《張玄墓誌》。
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清人通俗稱《張黑女墓誌》。
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刻,為魏墓誌代表作。
原石久失,清道光年間何紹基覓得原石原拓本。
書風駿利疏朗,何紹基評為:"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何比肩《黑女》者。"
沈曾植評其:「筆意風氣,略與《劉玉》、《皇甫鱗》相近,溯其淵源,蓋中岳北嶽二《靈廟碑》之苗裔。"
結字扁方,波磔處明顯地帶有隸書意味。楷書20行,每行20字,共367字。志文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樸茂,結構扁方疏朗,多參隸意,頗帶質拙。
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02/
《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24行,行46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
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虯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
《張猛龍碑》為正宗北碑書體,碑石在山東曲阜孔廟。書法勁健雄俊。
清楊守敬評其:「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沈曾植評:「此碑風力危峭,奄有鍾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
康有為謂:「結構精絕,變化無端」、「為正體變態之宗」,該碑已開初唐楷書法則的規模。
碑文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跡,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以看到《始平公》的影響,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轉折處的方稜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
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
字體略長,結體已經是比較標準的楷書了,結體非常端麗,有的筆畫結體中,甚至有一點行書的味道,尤其是碑陰。
03/
《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分為上、下兩碑,用以記述鄭道昭父親鄭羲生平事跡,文多諛詞且有失實。
二碑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有篆之勢、隸之意、草之情,清代包世臣對它大加讚賞後名氣驟增,康有為稱其為北魏「圓筆之宗」。
其中,下碑肅穆莊重、氣宇軒昂,自清代中葉以來即為著名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康有為等所推重。
《鄭文公碑(上碑)》正是從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筆勢尚有隸意,也出現了楷書筆法。
故而集眾體之長:既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又有楷書的端莊。
其用筆,既有篆法圓轉形成的圓筆印象,又有隸法方折形成的方筆感受。
方圓兼備,變化多端,雍容大雅。
或以側得妍,或以正取勢,混合篆勢、分韻、草情在一體,剛勁姿媚於一身,堪稱不朽。
04/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於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
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
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
為後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雲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爨龍顏碑,詞采富麗,文筆凝煉,富於感情,反映出南中知識分子爨道慶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
就書法而言,筆力雄強,結體茂密,繼承漢碑法度,有隸書遺意,運筆方中帶圓,筆畫沉毅雄拔,興酣趣足,意態奇逸。
有人將它與嵩高靈廟碑相比,認為「淳樸之氣則靈廟為勝,雋逸之姿則爨碑為長」,「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
05/
《蘇孝慈墓誌》
《蘇孝慈墓誌》,又稱《蘇慈墓誌》、《蘇使君墓誌》等。
刻於隋仁壽三年(603)。墓誌正方形,邊長83厘米,37行,行37字。
清光緒十四年(1888)夏出土於陝西省蒲城縣,原石現存陝西蒲城縣博物館。
此墓誌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帶圓,字體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北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勁於一身。
由此可見,唐代的楷書在隋時已定下根基,風格和歐體相近,章法整齊,結體平正。
書法結字謹嚴,用筆勁力,神采飛動,是隋代書法的代表作,是唐代歐陽詢一派楷法的先驅。
由於墓誌出土較晚,還以字跡清晰完好而著稱,成為學習書法最佳範本,歷來為人們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