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息夫人是什麼樣的人?她的形象如何?

歷史上真實的息夫人是什麼樣的人?她的形象如何?

歷史上真實的息夫人是什麼樣的人?她的形象如何?

後宮人物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息夫人被稱「桃花夫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美女,出生於陳國宛丘(今河南淮陽)。

其實從古代文獻可以看出,男權社會十分看重女性的婦德,凡是賢妻良母的女性在各個群體中都能得到普遍的認同。相反地,能夠對「國」與「家」造成威脅的女性都被貶斥為「禍水」,由此產生了「禍水」的女性形象。

而息夫人除了正面的「節烈」形象外,還有負面的「禍水」形象。下面我們將結合傳說來分析息夫人的「禍水」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普通民眾與精英階層在這一問題上產生分歧的根源。

01

部分精英群體中的「禍水」形象

與其說是「禍水」,不如說是「紅顏禍水」更為準確,它通常是用來比喻漂亮的女子是禍害的根源。這是自古就有的一種觀念,商朝的滅亡就是歸在女性頭上。

據傳武王在滅商之後,還將妲己的頭顱掛在城牆上,附帶一白旗,上書:「禍商者,此女也。」以昭示女禍的危害,警戒後人。更多時候,它被用來指美女貽誤國家、禍國殃民。

在古代,真正能對國家或者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女性其實大多是上層社會的女性。她們的容貌、才情、能力、身份都可能招致他人的垂涎,引來禍患。

客觀來講,能夠達到「紅顏禍水」這個程度,那必是美艷無比,而息夫人確實符合這個條件。從息夫人本事中,我們可以發現,息國、蔡國、楚國這三個國家的命運都跟她有莫大的關係。

於是,後世便從息夫人本事中,衍生出息夫人美貌的傳說,以及她的美貌是如何招致息、蔡、楚三國紛爭的傳說。

在息夫人的降生傳說中,就有反映息夫人之美貌的。與英雄人物傳說一樣,歷史人物進入傳說以後,通常也具有某種神異性,可能他出生時天降異象;可能他擁有超凡的智力或者美貌,也可能他武力驚人。那麼息媯的出場也必然是不平凡的。

據息夫人的後人柳岸女士所說,傳說息夫人出生時,正是殘寒未退的正月,其父公孫杵臼路遇一處桃林,發現整個桃林的桃花全開了,煞是絢麗,於是為她起名「桃花」,人稱「桃花公子」。

後來,嫁於息侯,又因其面若桃花而被擄至楚國,成為楚文王的夫人,人稱「文夫人」或「桃花夫人」。也有人說息媯出生在深秋,卻滿園桃花盛開。而且她一出生就引來百鳥朝鳳,額頭上還有類似桃花的印記,就好像是桃花成仙一般。

民間便以桃花之美艷來比之攪動三國紛爭的息夫人,這滿足了民眾對息夫人所有美貌的想像。如果這個「紅顏」的身份也很高貴,那麼,引起各國覬覦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了。

息夫人出生陳國,是陳國的公主,後來嫁給息侯成為君夫人。息夫人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也就成了眾人指責的對象。

「禍水紅顏」為昏庸無能的男性統治者背負罵名。弔詭的是,息夫人以「禍水」的形象出現的同時,在某個群體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一些人不承認她是禍水,而認為她實為「賢妻良母」。

02

普通民眾心中的息夫人

民間傳說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樣本,凝聚著普通民眾的情感傾向。在民間傳說中,息夫人其實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女性婦德,賢惠良母就是婦德的典型代表,它超越時空和階層,直到今天仍是各階層評價女性的重要標尺。

翻閱經典或者地方民間故事集,就會發現,關於賢妻良母的故事多如牛毛,孟母三遷、徐(庶)母大義、岳母刺字、孔母授學、歐(陽修)母畫荻、陶母剪髮退魚等等,無不彰顯著女性德行在民眾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力。

而且傳統戲劇裡還有這樣一句話:「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也就是說,只有妻子成為丈夫的賢內助才能使家庭和諧。在古代社會,「賢妻良母」主要用來稱讚女子非常賢德智慧、愛子持家、教子有方。

息媯長到七歲時,喜歡種樹,特別是桃樹。也因為種桃樹改變了她的人生。媯氏給小桃樹澆水、為它們松土,讓它們茁壯成長。可以看出,母性的本能讓妨氏像對待孩子一樣,給予這些小桃花精心的呵護。

後來,桃花仙子趁她休息時,進入她的夢中,感謝她「延續了俺們的後代,我怎能不謝呢?」。她回頭就看見那「五棵小桃樹,枝葉一搖,活動起來,眨眼變成了五個少女。她們面似仙桃,白裡透紅,濃眉大眼,水靈圓潤。」媯氏把小桃花們照顧得很好。

自此以後,媯氏越長越美,嫁給息侯以後更是以「桃花夫人」稱之。人們以「桃」喻指女子,強調的不只是她「灼灼其華」的美貌,還有她「有費其實」的生育能力。

息夫人對桃樹細心呵護其實就是母性的潛在表現。息夫人由丑變美,還在嫁人後被稱為「桃花夫人」,而桃花又是「宜其室家」和「有費其實」的代表,分別對應著賢妻良母的兩種表現——賢妻和良母。

所以我們認為,息夫人的這則傳說,就是暗示了世人對於「賢妻良母」女性的一種讚美,也可以看作是對女性群體的一種勸誡。

可惜的是,息夫人嫁入息國的時間太短,否則,也會留下良母的傳說。息夫人看到了楚國對息國的「虎狼之心」,力勸息侯關心國家大事。

為了讓息國強敵的窺視下得以保全,息夫人還提出了應對策略「聯陳蔡以抗齊楚」、「倡耕織強國富民。」

傳說息夫人嫁給了楚文王,成為文夫人後,勸課農桑、推崇新政、參與平定「子元之亂」、輔助幼子稱霸,極大地促進了楚國的發展,將楚國的發展提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但這類傳說只有粗線條的勾勒,並沒有傳說的細節。雖然在歷史與傳說中沒有她教育幼子的隻言片語,但是我們在歷史與傳說的夾縫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位母親的堅強背影。

「賢妻良母」則是儒家文化從品德上所給予女性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評價,女性應該成為賢惠的妻子,成為育子有方的母親,是男性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期待。

因此,讚美美息夫人為「賢妻良母」,或是斥責其為「禍水」,其實質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由表及裡的需求。而女性只有遵循男權社會對女性的需求與規訓,才會被認可。

03

普通民眾與精英階層對女性認知的差異

息夫人形象在普通民眾和部分精英階層存在認知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內部因素是性別差異所導致社會地位的不平等。

外在因素是這兩個群體與女性聯繫程度的區別,以及特定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心理。內部因素方面,性別的差異會形塑不同的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進而促使兩性的社會地位漸趨不平等。

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的迥異使各自進化出不同的心理特徵,女性普遍比男性敏感。由此,整個社會團體中的成員就會據此對他(她)們的角色扮演有所要求。

我們可以稱其為「角色期待」,期待男性「勇猛的」、「有野心的」、「有主見的」、「獨立的」,期待女性「善良」、「活潑」、「可合作」等等。

顯然,男性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擁有優勢,掌握著主導權。精英階層之所以對女性的貞潔如此看重,主要是因為男性權威主導著話語權,女性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屬品,地位低下。

但是女性又是有「野性」的,所以要讓女性安於家室,就用嚴苛的女性婦德來約束女性,宣揚女性無才便是德。

而在民間,普通百姓由於經濟狀況大多只有一個妻子,這個妻子負責「傳宗接代」,又要參考社會生產勞動,還要協調家庭和鄰里之間的關係。所以,女性在民間的作用尤為重要。

而「賢妻良母」是儒家文化特別推崇的女性典型,是中國古代傳統對女性的角色期待。它既符合男權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需求,也符合女性自身的生理條件和心理訴求。

私有制產生以後,男性需要解決其財產問題,所以就有沿續生命,支配財產的需求。而女性由於孕育生命的生理條件,所以天然具有母性的本能。

於是,男女由母系氏族社會的合作關係漸漸地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一方對另一方的依附關係,撫養和教育子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女性的權利和義務。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古代,因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各種限制,將女性「邊緣化」,進而驅趕至狹窄的家庭;一旦她們想要掙脫這種束縛,就會得到很多人的非議。

所以,家庭成為了女性能夠保存自身,並且能夠充分發揮自身能量的空間,這也是女性唯一被普遍認可的、可以滿足她們心理訴求的空間。這就使得「賢妻良母」這種女性評價標準獲得雙重肯定。

相反地,「紅顏禍水」則是被儒家文化所排斥、所批判的女性形象。而這種女性形象通常是著眼於國家大義,是部分精英階層所關心的,普通百姓更關心的是生存問題。

就息夫人傳說而言,這種形象基本上存在於個別群體中,主要是一些精英人士,他們掌握著文化教育的權利,與普通百姓界線分明。

外在因素方面,一方面是普遍民眾和精英階層與女性的聯繫有程度上的差異。精英階層因為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對女性保持一定的警惕,所以,他們與女性之間是有一定距離的。

所以「紅顏禍水」的息夫人形象,不過是在古代男權社會中,被扣在頭上的滅國原因的「替罪羊」。

古代他們往往離不開女性,但又對女性所可能帶來的不好影響產生恐懼。雖然男性時時刻刻都提防著身邊的女性,但是往往在鑄成大錯之後,女性會變成男性遮掩過失的「替罪羊」。

戰爭年代,大國尚得為求自保不得不治國圖強,作為小國國君的息侯卻不居安思危,整日沉湎於酒色歌舞,可想而知,亡國是其必然會走向的歸途。

指責息夫人「紅顏禍水」,覆滅兩個國家,其實是將國家的滅亡歸罪一個在男權社會中沒有話語權的女性身上。它折射出了,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對於女性既極端依賴又深懷恐懼的心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後宮人物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