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新版《倚天屠龍記》了,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金庸」二字被打上了黑框,從小看金庸劇長大,從來沒想過黑框這件事,真是感慨頗多。
看了這麼多年《倚天屠龍記》,相信很多人對倚天劍比較好奇,但關於它的信息又比較少,今天就來聊一聊倚天劍的來歷。
很多人知道倚天劍,除了來自於《倚天屠龍記》,可能還來自於明朝小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有兩把佩劍,一把是青釭(gāng)劍,平時都交給夏侯恩使用,另一把就是倚天劍,曹操自用。
我不知道金庸老爺子是不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啟發,才將自己小說中的寶劍也取名倚天劍。但實際上倚天劍的歷史比《三國演義》古老的多。
首先這裡要說明白一點,歷史上沒有真正的倚天劍,它是虛構的,它最早來源於幾個人吹牛皮。
倚天劍最早出自於戰國時期美男子宋玉寫的《大言賦》,所謂大言,就是說大話、吹牛皮。
有一天,楚襄王和宋玉幾個人出去遊玩。楚襄王興致很高,突然說,你們幾個人誰來吹一個牛皮,吹皮越大越玄乎的,我就敬他為上座。
其中一人說:「我有一把寶劍,殺了很多人,血流得像河一樣,車馬都無法通行。」
另一人說:「有一個壯士,力大無窮,他發起火來,連泰山都可以夷為平地!」
又有一人說:「有一頭野豬,,光舌頭就有幾萬里長,吐一口唾沫就能造成傾盆大雨。」
終於,輪到宋玉說了:「我有一把長劍,劍鋒閃著亮光,毅然挺立在天外邊(長劍耿耿倚天外)。」
這就是倚天劍最早的出處。前幾位的牛皮都略顯血腥直白,有一種殺戮之氣;宋玉的牛皮充滿了浪漫色彩豪情之氣。
從此以後,「倚天劍」作為一個豪放典故,不斷被後世文人墨客所引用,從而慢慢又豐富了其內涵。有的用來形容遠大志向,有些形容山川陡峻,有的用來讚揚某事物的壯美,也有用來比喻才華高的……總之是五花八門,但基本都是偏積極向上的。
比如南宋辛棄疾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這就是表達打敗金人收復失地的遠大志向。
李白在《登峨眉山》中寫道:「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這就是形容山峰的陡峻高聳。
南宋詞人韓元吉的《霜天曉角·題採石蛾眉亭》:「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這便是讚揚事物的壯美之景。
唐代詩人元稹的《送東川馬逢侍御使回十韻》:「詞鋒倚天劍,學海駕雲濤。」這就是詩人讚揚對方才華很高,寫詩詞猶如使用倚天劍一般大氣磅礡。
我們最為熟悉的可能是毛主席《念奴嬌·崑崙》的一句:「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這氣勢、這豪放、這浪漫色彩完全不輸古代詩人。
以上種種關於「倚天劍」豐富內涵的詩詞不勝枚舉,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前,倚天劍多是文人墨客們用來誇張比喻的一種手法,直到《三國演義》才真正將它落地成一個實物,一把劍。而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又進一步將倚天劍「國民化」,更加深入人心,金庸先生功不可沒!
最後要吐槽一下新版《倚天屠龍記》的屠龍刀,道具設計太奇葩,刀身全是坑坑窪窪,讓人密集恐懼症都犯了。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那屠龍刀還是泡沫做的!
謝遜發狂時一通亂砍,屠龍刀砍在了旁邊的凳子上。
然後再定睛一看,屠龍刀竟然出了一個大缺口
這麼明顯的失誤,導演和當時劇組人員都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