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李白與王維為何一生卻毫無交遊?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李白與王維,這兩人都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是所謂的「年同甲子」。王維逝世於公元761年,然而隔年,李白也與世長辭。
不止是生卒年,李白和王維的人生軌跡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交集,然而他們卻沒有任何一首詩文著作中提到對方,沒有一篇相互應酬唱和之作,甚至沒有歌詠同一事物的詩作流傳於世。同為盛唐詩史上的著名詩人,又是同齡人,「詩仙」李白與「詩佛」王維卻毫無交遊,忍不住讓人思考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秘密?
一、李白與王維的交集
李白曾多次入長安,詩名轟動大唐都城;王維狀元出身,精通詩、畫、書、音,才名也廣為流傳。此外,李白幾次奉召入長安為官,同一時期,王維也在曾長安或閒居或為官。按照時間來說,兩人不存在沒有聽說過對方的可能。
李白有一位摯交好友叫孟浩然,他在詩中高調表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從這首《贈孟浩然》一詩中足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讚美與喜愛之意。
孟浩然同樣也是王維的好友,他們同為唐代田園山水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惺惺相惜。孟浩然有《留別王維》,王維亦有《送孟六歸襄陽》回贈。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孟浩然病卒,王維更是傷心作詩《哭孟浩然》來紀念自己的這位好友。
除了孟浩然,玉真公主也與李白和王維兩人相識。玉真公主好音律,而王維精通藝術,在一次宴會上王維彈奏了一曲《郁輪袍》,他的音樂天賦和玉樹臨風的氣質打動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因此放棄了原來推薦的張九皋,並助王維在於公元721年應試中獲得「解頭」。
玉真公主是修道之人,李白也崇尚道家。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經元丹丘推薦,李白在終南山樓觀見到玉真公主。李白還曾為玉真公主寫了一首《玉真仙人詞》:「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描繪了玉真公主的仙人之姿與縹緲氣質,李白也因此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舉薦,走上了從政之路。
可以說,李白和王維的政治生涯中有著同一位貴人,那就是玉真公主。
李白一生飄逸灑脫,常以「青蓮居士謫仙人」自居,曾經訪過道、尋過仙、煉過丹、采過藥、受過道篆,並經常出入道觀研讀道經、交結道士,可以說是深受道家文化的影響。「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扶我頂,結髮受長生。」,從李白這首詩中也可以窺到這位大詩人對道家氣韻地嚮往。
李白的迷弟杜甫詩作《飲中八仙歌》如此描述:「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足以看出李白豪氣縱橫又不畏權貴的浪漫氣質,正與道家隨性自在的氣質相合。
王維一向被譽為「詩佛」,他醉心佛道,是一個虔誠的佛教教徒。其詩中更是禪意盎然,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明代胡應麟說:「太白五言絕句,自是天仙口語,右丞(王維)卻入禪宗……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些妙詮。」
但是,王維在早期也喜愛過道家,寫過神仙詩,與道家也有不少交際,曾寫不少贈別詩。如《贈焦道士》,「天老能行氣,吾師不養空。謝君徒雀躍,無可問鴻濛。」,其山水田園詩歌中清靜無為的思想也能令人感受到一些道家的氣質。他還常用白雲、綠竹等意向,來表達對道家追求靜謐、歸隱的願望。
李白與王維有著這麼多認識對方的時間上的可能性,還有著相同的好友,又同樣對道家和遊樂山水感興趣,但是李白和王維卻在對方留下的文字中宛如隱形人一般毫無蹤跡,任後世學者如何考察都沒能發現兩人有什麼好友關係。這背後存在著許多的隨機性與偶然性,也與李白和王維兩人的性格可能脫不開關係。
二、李白與王維兩人一生毫無交遊的原因
開元十八年,李白第一次入京,寓居於遠在終南山南麓的玉真公主別館。此時,王維卻因妻子去世而辭職在家,他在《送孟六歸襄陽》中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
李白此次入京,是為了尋找入仕的契機,而王維不過是一個辭官在家的八品右拾遺,詩名也還未大放光彩,自然不是李白拜謁的對象。王維則久居家中懷念亡妻,鬱鬱不樂,沒有和人交流的慾望,自然也不會結識李白了。
開元三十七年,李白第二次入京。在玉真公主、吳筠等人的舉薦下,唐玄宗專門下了一道召令至安徽南陵,徵兆李白到長安為翰林。李白的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便足以看出他對此事的樂觀與豪氣。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一文中有如此的描述:「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葷步迎,如見綺、皓。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綴。玄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比侍。遂直翰林,專掌密命。」
這正是李白受到皇帝非常禮遇的時期,他高吟「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緩來相趨。」、「救賜飛龍二天馬,黃金絡頭白玉鞍。」便足見其春風得意的自信與自負。
與李白相比,此時的王維,雖然升任侍御史,但人微言輕,甚至不具備參加一些宮廷活動的資格。政治地位的差異,使得兩人即使同在長安城為官,也不能相見。
此外,從性格上來看,王維是一個極為傳統的文人,他一路科舉按部就班,歸入佛家之後更是隱忍沉默與世無爭,將身心寄托於山水田園之間,有種不問世事的姿態。
李白的性格則與王維截然不同,他個性張揚,對於不認可的世事有種挑戰的姿態,在科舉之路上也可以說是不走尋常路大起大落。他受到莊子和屈原的影響,憤世嫉俗並且敢於揭發社會的黑暗腐敗,詩詞之間也是俠氣縱橫。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王維更像是一位隱居山間的佛士,賞花賞月品清泉,內心寧靜致遠;而李白是一位負劍而行的義士,準備隨時對著自己不平之事揮劍,蕩平天下濁氣。性格和道路的不同,注定他們即使相見也不一定能成為好友。
三、總結
我們後世之人每每提起唐朝這兩位大詩人時,也許會忍不住幻想他們一同在竹間月下對酌的模樣,王維「彈琴復長嘯」,李白「舉杯邀明月」,兩人意氣相投。
然而回到一千多年前,這兩位大詩人也要為了自己的生涯奔波,他們也許會在長安的街頭遇到對方相視一笑,也許會在朋友那裡聽聞對方的名聲,也許因為各種各樣的偶然,他們聽過對方的姓名便忘在腦後。但這都不妨礙千年後的人,去品讀他們的詩句,去探尋他們的人生,為「詩仙」與「詩佛」的人生存在這麼多相似之處而驚詫,又為他們的毫無交遊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