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布依族節日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民族文化大全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僅是因為民族的種類多和歷史的流傳遠久,更多的是每一個種族流傳下來的文化有多種,更是在表現的特色上也是豐富多彩的。

那麼,你可知屬於中國56個民族中的布依族,在傳統節日上,流傳繼承著怎樣的節日?隨小編一起去布依族文化中看看吧!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大家庭中一個勤勞勇敢、歷史悠久的民族。它主要源於古代的「百越」民族,秦漢以前稱「濮越」,唐宋時期稱「仲家」。1953年正式定名為「布依族」。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布依族不斷地分遷、融合、發展,既保留了本民族的許多優秀文化,同時也吸取了相鄰民族的外來文化的精華。布依族節日文化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布依族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三月三、四月八、端陽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吃新節」、重陽節等,其中以春節、六月六最為隆重。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0多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盛大。關於節日的來歷,傳說是古代這裡有對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倆人早有愛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立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告失敗,於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放火燒燬山官宅第,並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日,把查郎射殺老虎的地方當作歌場。

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後,象徵白雲繚繞,取意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節日裡扶老攜幼,成群結隊,趕往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貞不渝的愛情。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裡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湯鍋起源於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後來是虎骨燉牛肉湯,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節日遊樂外,還增加了旅遊購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勞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過就開始為年節做準備。到了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更是忙著殺豬、燻肉、灌香腸,婦女們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給家人縫製新衣和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輕婦女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製成的麥芽糖等果品在家裡「送灶神」,請它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管人們說些好話,多多賜福與人間。送灶後,人們要準備香、燭等祭神用品,請「先生」寫對子,不僅大門上貼,連側門、窗戶都要貼上「六畜興旺一等臨於」以示人們對幸福簽好生活的嚮往和連求此外,不少人家還要在大門上貼上門神,在家裡的牆上貼滿各種喜慶的年畫。三十晚上是最熱鬧的日子。

布依族從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門的。人們都在家中燒起一爐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圍火而坐。他們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大年初一也很有講究、人們都在家裡北各式綵燈,晚八各式各樣的綵燈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烘托出了一派紅紅火火的節日氣氛。過了大年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小孩子們須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們對長輩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們賞給的壓歲鐵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節,青年男女三三兩兩相約去「趕表」,以歌聲來表達被炸的愛慕,或聚在一起在嗩吶、現身、根荒、姐妹蕭、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銅鼓剛把」等歡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當地風俗,到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燭,將生肉供祖宗,然後將生雞、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後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還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二月二

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獻活動。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佈的地區,幾乎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進出,更早一些時候還有專人守候。每年凡到這一節日前,由村寨輪流承擔祭獻的承頭戶,挨家收集祭獻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雞、豬肉、各種熟榮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內,然後由承頭戶負責祭獻。祭畢,由祭獻者在老人房共享這些祭品。但在祭獻或進食的過程中,有一條傳統的禁忌必須嚴格遵守,那就是不許任何人在這種場合講話、發出笑聲,更不准放屁。

據說要是在祭獻中有人發出聲響,就會招致祖先對看管各種野獸的失靈,到時,村寨裡的家禽、牲畜就會遭受野物的偷襲和咬吃。如那一個沖犯了這條禁律,就必須承擔全部重祭的一切費用。有些村寨,習慣上還要在那天上,虐誠地在大門上放一個雞蛋,並面對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則由祭獻人分頭到每家門上取回。在此過程中,都不能發出任仍聲響。祭老人房的後兩天,一般均不許幹農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約到寨外山野僻靜處唱歌對調玩耍。無論是聚居區或雜<居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蓋老人房和從事這一祭獻活動,看成是與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傳統表現。

三月三

三月三是傳統的民族節日。地區不同。節日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貴州省貴陽市馬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稱為「地委會」節。據布依族老人講,開春以後,地蠶危害莊稼,啃食包谷苗等農作物。於是,在三月初三,他們將炒好的包谷花帶到坡上去祭地蠶。他們在山坡上邊唱山歌邊吃包谷花,據說這樣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們的嘴,使他們不能咬種子和禾苗。有的地區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村共建社們,臨時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嶺地區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地區布依族人民要掃墓。有的地區這天集會唱歌遊玩,進行社交活動。

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裡,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糍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打開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艷,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

從這以後,每到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四月八

傳說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稱「牛王節」、「牧童節」。黔西地區也稱為「秧節」,「開秧門」。貴州荔波一帶,每逢這個,節目要做黑糯米飯敬「牛王」;望溪縣要吃。四色糯米飯;有的地區不但要做糯米飯還要殺雞備酒祭祖,並用鮮草包糯米飯餵牛,給牛洗澡,讓中休息一天,表示人們對耕牛的愛護和酬勞;個別地區還要舉行鬥牛、賽馬等娛樂活動、米花節採花節又稱「女兒節」,是甘肅省文曇搏贈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佳節。

相傳蓮芝姑娘聰穎伶俐,勤勞智慧。她教會人們墾荒種糧,紡線織布,又採來百草為百姓除病,不幸於五月端陽在採花途中遇險殉難。為了紀念她,人們將五月初四定為「採花節」。屆時,藏族姑娘在兄弟的陪伴下,紛紛進山採花。五月春風,花開遍地,杜鵑、芍葯、構把、草梅、貝母、酒麴等鮮花爭奇鬥妍,花如海、歌如潮,令人心曠神怕。姑娘們頭戴味香色艷的鮮花環,手捧花束。圍著篝火且歌且舞,通宵達旦。黎明時分,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邊走邊舞,向蓮芝姑娘道別。採花的隊伍進寨時,艾老鄉親們盛情歡迎、款待。姑娘們則給大家贈禮品。晚上,全寨又把採花的姑娘和小伙子們請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有的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的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曆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裡,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舉行傳統的祭盆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裡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准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伙子將長期保存。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毛杉樹節

居住在黔西南安龍縣的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叫「趕毛杉樹」。在納拿和者棉之間,有一塊十畝見方的小土丘,當地稱它為「毛杉樹」。每年從農曆三月初三以後的第一個「蛇場天」開始,聚集了盤江兩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趕三天歌會。第一天「蛇場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飯來祝賀節日。第二天是「馬場天」,天一亮人們就趕到毛杉樹進行各種傳統的文娛活動,傍晚男女青年對歌,通過對歌尋找理想的侶伴。第三天是「羊場天」,遠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別,互相祝願。

關於「毛杉樹節」有一傳說故事,南盤江邊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裡有一叫杉郎的後生,鄰寨有一姑娘叫村妹,兩人在勞動中相識,在勞動中相愛。正當他們要成親之際,山上的魔狼搶走了樹妹。杉郎大戰魔狼,終於救出了樹妹。但是魔狼變成了許許多多的「螞炸」(蝗蟲)來糟踏莊稼。樹妹為保護莊稼,一連唱了二十七天的歌,害蟲隨著歌聲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場天」離開人間。第三天杉郎也因悲傷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樹妹的墳上長出了杉樹。當地的人們稱這些樹為「毛杉樹」。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舉行歌會紀念他們。

跳花會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舉行布依族的跳花會。每逢節日,小女娃們都穿著艷麗的花邊衣服,鎖著極好看的盤花紐扣,小伙子們穿著對襟衫,繫著留須的腰帶,吹著木葉、一個個滿面春風。熱心的阿妹們為小伙子們牽著馬,從五村八寨,從那看不見的半山腰,趕到跳花會地點,那是一個平坦的大草地,旁邊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北面是滿含花苞的桐樹林。

那裡到處是人喊馬嘶,笑語喧嘩,少說也有幾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響震空谷,時快時慢,時抑時揚,加上鏘鏘的饒鈸聲,令人陶醉!場上,男女青年這時一群,那裡一堆,翩翩起舞,唱著古老的歌,歌聲美妙,舞步輕盈,坐在河岸邊吹「勒友」、彈月琴,吹木葉,談情說愛的青年們,一雙雙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對方表示著熱烈的愛情,倒影搖搖,又是一番風味。緊靠著桐林邊,搭著一個檯子。那裡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戲,內豐富多彩,整個草坪上充滿著歡快、愉悅的氣氛。他們唱呀跳呀,不知不覺太陽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們依依不捨地騎上馬,陸陸續續地離開了草坪。

跳花會又是年輕小伙子和姑娘們的搭橋會,他們在草壩上播種了愛情,到了節日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結合」),宣佈一年一度的跳花會結束了。二十二日是「牽羊」日,意思是訂婚約,青年人把「羊」牽回家去(把姑娘帶回去相親),看看男方的家境,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這一天,許多小伙子都去草壩把未來的妻子帶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們哪裡肯跨進對像家的門坎?只不過在寨子後面山頭上,叢林裡,偷偷地看一看對像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過後,就要做活了,春耕開始了,人們投入繁忙的春耕生產,為奪取來年糧、棉、糖的豐收,為建設山區,進行新的戰鬥!

祭老人房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曆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

相關內容: 節日布依族傳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