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逐日,蚩尤值夜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精衛填海,上古先民戰天斗地從不服輸。這些與天斗與地斗的傳說,都可以找到史料和文物依據,比如《山海經》、《淮南子》,甚至《尚書》《史記》和美洲發現羊皮卷都可以為證:誇父逐日蚩尤值夜,其實就是戰敗部族大遷徙,被軒轅黃帝擊敗的兩個部族,一個去了阿拉斯加,一個到了密西西比河。
剔除神話色彩,我們就會發現《山海經》記載的是這樣一件事:誇父帶領自己的部族,用日月星辰做導航,一路饑餐渴飲向北遷徙,半路上誇父死於飢渴,其部族繼續北遷,在黑龍江下游留下了巖畫以標記行進路線,然後又一路標記下去、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峽,最後到了阿拉斯加。
在今天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易洛魁人手中,還保存著兩幅羊皮卷,分別叫做《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蚩尤風後歸墟扶桑值夜圖》(見於1991年《國家地理》180卷),通過考證得知,被軒轅黃帝擊敗的蚩尤部族,跟負責監守的黃帝士兵,一起遷徙到了密西西比河流域。
《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應該叫做《軒轅禮天圖》,因為「酋長」是蠻荒之地的說法,軒轅有熊是咱們的人文初祖,是無上帝君,又豈能稱為「酋長」?為了方便起見,我們也稱《蚩尤風後歸墟扶桑值夜圖》為《蚩尤值夜圖》。
上古典籍關於誇父和蚩尤的記載
很多人一提起誇父和蚩尤,就會想起《山海經》,事實上除了山海經,還有很多典籍都記載了這兩個部族的事跡。
《列子·湯問》中記載的誇父逐日,更像是一個首領在遭遇旱災的時候帶領部族尋找水源:「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按照現在的理解,不是誇父把黃河(古稱之河專指黃河)和渭水都喝乾了,而是旱災實在太嚴重,河渭流域也不適合進行農耕,誇父部族只好繼續往東北進發。
根據《山海經》記載和民間傳說,我們可以梳理出如下脈絡:誇父部族之所以要進行大遷徙,是因為他在炎黃之戰中站錯了隊——幫助炎帝打黃帝,炎帝部族被黃帝擊敗後選擇了融合,誇父族不肯屈服,離開故土到了貧瘠的邊荒,在遭遇旱災的時候難以生存而被迫再次遷徙。
誇父的傳說,一般都附屬於炎帝之後,並說誇父部族是炎帝苗裔。上古典籍關於蚩尤的記載,就相當多了,《尚書》《史記》《呂氏春秋》《莊子》中都有蚩尤的影子:「黃帝令應龍攻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殺蚩尤。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這就跟誇父逐日的傳說對上號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真正打敗蚩尤誇父部族的,不是皇帝而是旱災。所謂「魃」,也就是「旱魃」,《詩經》記載:「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考古發掘與現存文物能證明的誇父蚩尤部族遷徙
炎帝部族以太陽為圖騰,我們看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文化遺跡,也能看到「日出扶桑」「日中金烏」的圖像。於是有專家推斷:這就是誇父部族帶來並傳承下來的圖騰崇拜。
至於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發現的羊皮卷,也有專家進行瞭解讀。
《軒轅禮天圖》畫的是一個亞洲中年男子雙臂上舉,雙臂中間有一隻天鼉龜,鰲鼉有十三片背甲,象徵中原傳說的十三重天,周邊二十八顆星,自然是二十八宿。
軒轅黃帝為什麼要手捧天鼉龜?讀者諸君想必還記得女媧補天的故事,這個故事在《竹書記年》《淮南子》《史記》《論衡》中均有記載,比較容易理解的是這句話:「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鰲」就是龍子之一:「龍生九子,鰲占頭(獨佔鰲頭由此而來),為龍頭,龜身,麒麟尾。」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軒轅黃帝手捧的,不是什麼天鼉龜,而是龍子鰲。
《蚩尤值夜圖》就比較好理解了,因為蚩尤和風後在史料中都有不少記載,所以不必多說,咱們還是來看專家對這幅圖的解讀:中間的峨冠巨人就是蚩尤,他的左右手臂一高舉一下垂,正好是「太極逆反周流共和曲線」。
引號裡的名字是專家說的,筆者還真不知道是啥意思,這就有請精通太極八卦的讀者諸君來指教了。
結合上古傳說和史料典籍、現存文物、摩崖石刻和羊皮卷,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發現美洲的不是什麼克裡斯托弗·哥倫布或者萊夫·埃裡克松,而是被軒轅黃帝打敗後遷徙的誇父部族和蚩尤部族,只不過我們的上古先民不講征服而注重融合,這才留下了與故鄉典籍相互印證的歷史遺存。
結語:融合的意義遠大於征服,但往往會被歷史遺忘
雖然在美洲發現大量包含炎黃文化的歷史遺存,但是沒有幾個專家學者去聲明是華夏族發現的美洲大陸,這跟文化傳承有很大關係:我們認為融合的意義遠大於征服,但是在叢林法則之下,融合的善意往往會被歷史遺忘。
1996年,我國專家在大洋彼岸的「美洲文明展」上發現了一塊據說是原住民佩戴的玉器。但是專家一眼就認出了這是中國古代的「玉圭」,並且毫不費力地讀出了被認為是「奇怪符號」的甲骨文:「統治者和首領們建立了王國的基礎」。
當然,這是又把甲骨文中言簡意賅的文言翻譯成了現代語言,要是按照古人撰文習慣,應該是「後(上古稱王和諸侯為後,比如后羿、後稷、風後)與臣肇基」。
上古典籍和出土文物,就如同一隻穿越時空的飛鳥,俯瞰並見證著人類歷史的曲折變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抹不掉的影子和痕跡。
咱們今天說的誇父蚩尤兩大部族遷徙,就跟智人從非洲流散到歐亞一樣,都是一個融合與繁衍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往往會被遺忘,但我們不能不說:融合的意義遠大於征服,這就是我們尊敬鄭和為和平使者,而稱哥倫布、達·伽馬為殖民者、強盜的原因……
相關內容: 逐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