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哪三樂?有什麼歷史典故?

“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哪三樂?有什麼歷史典故?

“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哪三樂?有什麼歷史典故?

故事典故大全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君子有三樂」的歷史出處,希望你們喜歡。

「君子有三樂」是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裡面說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那這三樂究竟是哪三樂呢?這次就為大家講講在孟子心中對於三樂的理解。當然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學習、理解他人的想法,來擴寬自己的思路。孟子也曾效仿孔子周遊列國,不過他受到的待遇同孔子差不多,後來隱退後便和弟子一起寫作。孟子口中的三樂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聖人之心所願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於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之樂,故而當勉力為之、自我督促。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慾,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慾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為官者才會真正愛民為民、執法者才會公正公平。

人人為君子,心中坦蕩,則貪腐不存。正所謂:「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此外,教書育人之樂在當下也並非教師獨享的樂趣。「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經驗體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是教訓、傳遞正能量,倘若身邊之人能因此有所啟發、受到影響,也未嘗不是君子之樂。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的同時,還明確指出了不能稱為「君子之樂」的一點,即權力地位,這並不是一位君子獲得滿足感的必要條件。在當代語境看來,孟子此言也是在告誡諸位君子不要迷失本心、迷失在權力裡,成為被權力左右的奴隸。

對得起家人、對得起對自己懷有期待的人,不輕易被路邊的風景動搖信念,不愧不怍、積極傳遞正能量,方是君子本色。

相關內容: 歷史典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故事典故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