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蠶叢及魚鳧」的歷史典故,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當年學到的李白的那首《蜀道難》吧,詩中有一句「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很多人對「蠶叢及魚鳧」並不理解,而書中進行的解釋也很簡單,只說這是兩個很早時期的蜀國的建立者,蠶叢與魚鳧,但是卻不知道這兩個人是如何建立的蜀國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到底蠶叢及魚鳧是怎樣的一個典故呢?
1.古蜀國的建立
魚鳧王國是經過了百邦林立的邦國時期,大約3700年至4000年前建立魚鳧王國。有一種猜想:諸多從營盤山下來的原柏灌部落聯盟的成員,由於遷徒過程中各自為政,失去了聯絡,柏灌與夏後氏部落又遷移至中原,柏灌王朝實際上已解體,出現了一個無王的邦國林立的時代。以後,未遷移至中原,在成都平原上建立了邦國的各部落逐漸恢復了聯繫,以魚族部落與鳧族部落為首,在溫江建立了魚鳧酋長國-魚鳧王國,後遷至廣漢三星堆,集長期和平發展積累之力,在3000多年前建立了燦爛輝煌的魚鳧國都。
三星堆遺址金杖上的魚和鳥分別代表著以魚為始祖神的民族和以鳥為始祖神的兩個不同民族。而「人面」則代表著這兩個不同民族的聯盟與融合。這個融合而成的氏族即魚鳧氏。這根金杖是魚鳧氏的權杖,由魚鳧王使用的指揮棒。權杖上的魚和鳥表達了魚鳧氏的王權由魚族和鳧族共同行使。
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一位統治者。魚鳧時代蜀人尚武之風,商王朝的政權已接近沒落,蜀國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周武王的會盟,懷著復仇的心態在伐紂的隊伍中勇往直前。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回食鹽。巫整和巴人為爭奪川西這個大市場矛盾與衝突不斷,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論哪一方失利,都會影響到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魚鳧派出一支隊伍在巴巫之間建立「非軍事區」,保證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不會因巫巴之爭而間斷。這支隊伍壘石紮營,據說石壘縱橫八行,共64壘,據專家考證,這就是晉人誤傳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
古蜀地養蠶時代已經過去,漁獵時代正在到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氏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山海經.大荒西經》則說魚鳧是黃帝的孫子顓頊托生為魚,是為魚鬼。
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鳥圖騰意味著對天的崇拜。顓頊被稱為天帝,蜀人自稱為天族。鳥在遠古被看作日月星辰的精魂。
2.蠶叢
蠶叢(can cong),又稱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縣北疊溪)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和有緡氏,於是蠶叢跟有緡氏說用美女來讓夏桀沒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後,宣佈要回到朝廷。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今雲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裡,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紀》到今日川西地方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3.魚鳧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裡,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捕魚」。從《蜀王本記》迄今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給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鱉靈,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相關內容: 歷史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