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不少描寫夏季避暑納涼的詩作,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炎炎夏日,現代人根本離不開空調,仔細想想,那古人沒有空調、電扇,又是如何熬過漫漫夏日的呢?莫不是靠著意念挺過去的?
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消暑納涼妙招,可以說群眾的聰明才智真是光芒四射。
從一些文學家流傳後世的詩詞中,我們能窺見昔日先輩是怎麼絞盡腦汁,祛除暑氣的。讓我們來好好感受一下古代的民間智慧吧!
輕搖扇子
要說古往今來最不過時的納涼工具,當屬扇子了吧,直到今天,還有人靠著扇子搖來陣陣輕風呢。作為十分平民化的物品,扇子有著「搖風」、「涼友」等別稱,光看這叫法就知道這東西有多實用。扇子慢慢發展演變,後來還跟書畫相結合,不僅有送來清風的實用性,更具有人文風情的藝術性,小小扇子,妙趣無窮啊!
《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薰風殿閣櫻桃節,碧紗窗下沈檀爇。
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菊花本應在秋季盛放,沒想到這才農曆五月,栽種在盆中的菊花就綻放笑臉,顧太清自然喜出望外。夏日暖風吹來,櫻桃也成熟了,她慢慢扇扇子納涼,不禁讚歎栽培菊花的花匠著實業務能力強,方才夏天花便開,真叫人驚喜。一邊持扇納涼,一邊賞花觀景,十分悠閒。
臥於涼席
說起來,涼席之類的床上用品也是古今之人皆會在夏天使用的東西,多用籐、葦、竹等編織而成,有助於祛暑降溫,可謂是家庭必備納涼佳品。長長夏夜,古人躺臥在竹床、涼席之上,消去暑氣,好不舒適愜意。
《憶王孫·夏詞》
風蒲獵獵小池塘,
過雨荷花滿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宋代詞人李重元的《憶王孫》系列共有春、夏、秋、冬四季詞,這首描寫夏天的詞讀來簡潔有趣,頗具夏天氣息。風掠過小池塘,吹得水草發出聲響,雨後的荷花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芬芳四溢滿院都是花香。詞中的女子慵懶地躺在竹床上,身旁又放著冰鎮的水果,這麼舒服的時光哪還有心思做針線活,倒不如好好享受,睡上一覺,更叫人快樂。
享用冰品
天氣一熱,大家就忍不住想吃雪糕、喝冷飲,感覺那冰冰涼涼又清清甜甜的食物順著喉嚨而下,瞬間把涼意傳遍全身,整個人頓時清爽不少。其實冷飲冰品古已有之,一開始多為達官貴人才能享用,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普羅大眾也漸漸有不少夏日甜品可吃。
《詠酥》
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
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宋代詩人楊萬里就寫過夏季的一種冰涼甜品,說這東西嘛,看起來好像是凝固的,但到了嘴裡又似乎化了,吃著覺得很爽,這口感怎會那麼像我們現代的冰淇淋?也許,類似的食物早已有之,只不過呈現的模樣有些差異罷了。古代還有不少解暑食物,比如綠豆湯、蓮子湯、冰鎮瓜果等等,美味又健康。
品茗解渴
如果你的腸胃不適合吃冷的食物,古人也有其他的招數,那就是喝茶。茶飲雖是熱的,但卻有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效果,更適合養生。國人素愛喝茶,上至王親貴族,下至平頭百姓,都沉浸在茶的魅力之中。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
紺宇迎涼日,方床御綌衣。
清談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詞中,梅堯臣在深山古寺裡避暑,環境清幽寧靜,映入眼簾的都是參天大樹,空氣清新,令人心境平和。在這種氛圍裡煮茶品茗,茶香氤氳環繞,人置身於其中,感覺俗世的紛紛擾擾都可拋諸腦後,心靈得到淨化。如此雅致的避暑方式,令人嚮往。
豪華「空調房」
古代也有「空調房」,但王公貴族才能享受得到,普通老百姓估計連看都沒看過。這種「空調房」一般就是涼亭、殿室,傍水而建,有風輪送涼風,甚至還有水簾。只能說,工匠們獨具匠心,巧用機械,竭盡全能讓這些達官貴人感受夏日裡難得的清涼。
《劉駙馬水亭避暑》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
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賜冰滿碗沉朱實,法饌盈盤覆碧籠。
盡日逍遙避煩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劉禹錫詩中的「水亭」,就是類似於「空調房」的建築。這陣仗一看就很奢侈,肯定是富貴之家才能擁有的閒適:高雅貴重的器皿,晶瑩剔透的水簾,冰鎮香甜的水果,凡此種種,高端大氣上檔次。貴族的夏日避暑生活,美滋滋啊!
心靜自然涼
有的人依靠各類輔助以達祛暑的目的,有的人卻能借助意念來消解暑意。想要涼快,那就心理暗示自己:心靜自然涼。靜心之人,自不煩躁,保健養生,亦為妙法。
《苦熱題恆寂師禪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白居易採用通俗直白的語言告訴大家,人們為了避暑各出奇招,但是禪師就靜靜待在房間裡不出門。不是房間不熱,是因為禪師心情平和,不煩不燥,通過養心的方式,從心底生發出清涼之意,自然不覺得熱。雖然聽起來很難,但若是真正做到沉下心來,平靜自身情緒,這法子也還行得通。
品讀古人詩詞,沒想到,他們的消暑納涼方式竟是如此花樣迭出,妙趣橫生。我們不僅能從中借鑒妙招,還能體會到古人的生活智慧,讀來別有一番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