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字文昌,和州烏江人,唐朝中期詩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是韓愈的大弟子,他的樂府詩和王建齊名,並稱為「張王樂府」。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貞元初年,他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學詩,後來回到和州老家。貞元十二年(796年),詩人孟郊來到和州,拜訪張籍,二人結成好友。
貞元十四年(798年),張籍離家北遊,路過汴州時,在孟郊的介紹下認識了韓愈。韓愈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都對張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人們稱張籍為韓門大弟子。韓愈擔任汴州的進士考官,積極推薦張籍。貞元十五年(799年),張籍在長安考中看進士。
元和元年(806年),張籍調補太常寺太祝,和白居易相識,兩人互相切磋,對各自的創作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籍擔任太常寺太祝十年,他家境貧寒,又患了眼病,差點失明,所以後人稱他為「窮瞎張太祝」。
元和十一年(816年),張籍轉任國子監助教,眼病初癒。後來又調任秘書郎。長慶元年(821年),在韓愈的推薦下,張籍出任國子博士,隨後改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他再次回到國子監,擔任司業。所以,世稱他為「張水部」、「張司業」。
張籍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推動者。他的樂府詩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還著意提煉結語,往往能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比如這首《野老歌》: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這首詩語言樸實,感情沉鬱,寫一個老農在苛捐雜稅的重壓之下,只能靠拾橡實填飽肚皮,表現了農民在租稅剝削下的悲慘生活,並和富商大賈的奢侈生活對比,反映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
關心民生疾苦,能夠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這繼承了以杜甫為代表的唐詩中的現實主義傳統。
張籍對杜甫的詩歌非常喜愛,據馮贄在《雲仙散錄》中記載,張籍曾因為迷戀杜甫詩歌,曾經把杜甫的有名詩作一首一首地燒掉,燒完的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匙。有一天,一個朋友來拜訪他,看到他正在拌紙灰,很是不解,就問道:「張籍,你為什麼把杜甫的詩燒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張籍說:「吃了杜甫的詩,我便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了!」好友聽了哈哈大笑。
張籍的詩語言凝練而平易自然,比如客居洛陽時所作的這首《秋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遊子濃郁的思鄉之情。王安石評價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中唐時期,各地藩鎮割據,他們為了擴充勢力和擴大影響,常常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
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中炙手可熱的一位,他是平盧淄青節度使,還有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勢力強大。有一次,他對張籍示好,希望張籍能夠投入到他的門下。對此,張籍寫了一首著名的《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來回答: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具有雙重含義,在表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爭後終於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實際上卻是表達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