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站小編,說起孟浩然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含蓄是藝術美的一種理想形態,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審美傳統。干謁詩,便是眾多詩歌類型中較為含蓄的一種。所謂干謁詩,即古代文人為了推銷自己而寫的一類詩。但由於古代文人大都好面子,即便自己有才能,也不能顯露,而是地「藏在深山待人識」,所以這類詩往往寫得委婉含蓄。
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它的作者孟浩然便是希望能得到張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但為了保持自己的一點身份,卻又將干謁的痕跡隱藏了起來。所以品讀這首詩,便會發現它表面上在寫山水,實際上是求人辦事,為了自己能夠進入政界,早日實現政治理想。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與張九齡、王維相交。後來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而孟浩然之所以會寫詩求助好友張九齡,便是因為在當時,參加科舉考試,不僅要看成績,還有個硬性規定,需要有名人引薦。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先,說孟浩然的這首詩在寫山水,是因為它的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以大筆寫出了八百里洞庭湖的闊大景象和磅礡氣勢,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歷來為人所稱道。如宋人蔡絛便在《西清詩話》中說:「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終未若此詩頷聯一語氣象」。
這四句詩的意思,即八月的洞庭湖水暴漲過後幾乎與岸齊平,天空倒映在水中呈現出水天一色的浩闊景色。籠罩在洞庭湖上的白茫茫的水氣,則波濤洶湧的似乎要搖動岳陽城。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說明景像是闊大的,是遠觀所見。而籠罩在湖上的水氣,則是近觀所見。
但不論是遠觀的景象,還是近觀的景象,在孟浩然的筆下,都具有壯麗的特色和磅礡的氣勢。倘若沒有後面四句,它也不失為一首傑出的山水詩。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四句「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是如何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被引薦、賞識和錄用的。
即面對浩瀚的洞庭湖水,我想要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這就像我身為在野之人想要出路卻沒有人接引一樣,雖然現在是太平盛世,但是我閒居下去又覺得愧對明君。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只能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淮南子·說林訓》中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之句。這裡是孟浩然另翻新意,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的願望,只怕沒有人引薦。
這裡的「垂釣者」,便是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而對於這首詩來說,其實就是專指張九齡張丞相而言。作為一首干謁詩,最重要的便是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稱頌對方還要有分寸,不失身份。顯然,這首詩是一首典範之作。縱觀孟浩然的這首詩,主要是通過面臨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歎,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引薦之意。
相關內容: 孟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