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後赤壁賦》創作背景詳解

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後赤壁賦》創作背景詳解

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後赤壁賦》創作背景詳解

蘇軾

《後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文學賞析

前後《赤壁賦》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後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餚」之憾,後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歎,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遊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餚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遊山的雅興,這裡,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淒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裡,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段,寫了游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呈現出壯闊而自然的美。兩賦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同工異曲,各有千秋。《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

相關內容: 蘇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蘇軾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