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河南沁陽附近),南渡後寓居嘉興(今浙江嘉興)。南宋中晚期名臣、詞人,太宰李邦彥之後。其詞喜用慷慨悲壯之調,抒發憂時感世之情,自稱「願學稼軒翁(辛棄疾)」《四庫提要》稱其「才氣縱橫,頗不入格,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有《可齋雜稿》等傳世。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李曾伯的《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一起來看看吧!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
李曾伯〔宋代〕
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
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蔽貂裘。
淮頭,虜尚虔劉,誰為把中原一戰收?問只今人物,豈無安石;且容老子,還訪浮丘。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
詞人通過登多景樓的所觀情景的描寫、抒發,表現懷才不遇的困惑、無奈,但通篇並無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涼。
上片觸景抒懷,情融景中。
開首「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三句,實景與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個「奇」字,表現出了奇妙的視覺幻象。「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畫面進一步活躍起來。看吧,江面開闊,水霧繚繞,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邊,只能模糊地看見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動地繪上令人神往的一筆。靈動的筆觸一轉,繪出浪聲陣陣,一浪高過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滾。句中「怒」、「翻」二字,將氣勢浩大的江濤表現得極有力度。江邊葦草豐茂,江船迎風擊水前進。登斯樓也,睹其江水、遠山、煙波、怒濤、塞草、行船,畫面生機盎然,氣勢宏偉,激起有志男兒的壯志豪情。
但是,現實殘酷地粉碎了詞人的宏偉抱負,不禁悲從中來。他感到「春去春來,潮生潮落」,歲月如此匆匆消逝;對照之下,他卻只能「幾度斜陽人倚樓」。於是一種憤懣壓上他的心頭,「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麼都不可能了,難有作為。如此寫來,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動。
下片直書感喟,情中帶景。
詞人自比謝安,志願出征,領導抗戰,可是,朝廷卻不任用他,使他壯志難酬。既然如此,詞人只好退而求隱:「且容老子,還訪浮丘。」此句意謂,還是歸隱去吧,去與浮丘公相伴。下面,詞人更進一步抒發了歸隱的思緒,並為未來的歸隱生活作了構想:「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這樣,在詞人的眼前出現了歸隱生活的幻景,閒適,安然,不問世事,寫得十分真切生動。詞尾寫道:「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這裡,詞人寫自己倚欄遠眺、沉思,深感國運難回,英雄失志,終於下定歸隱的決心。「去去歸休」,不能再猶豫了。
詞中有畫,這是此詞最大的特色。寥寥幾筆繪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圖;此詞意境開闊,繪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氣韻流暢,很有力度。就內容而言,其中消極避世的隱退思想與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這一對矛盾集中於詞人一身,這是現實使然,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