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字文山,晚唐時期詩人,極有詩才。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李群玉所作的《靜夜相思》吧。
人其實是非常孤獨的生物體,哪怕是在最熱鬧的都市裡,也難以遮掩住內心深處流露出的那份無法安放的寂靜。人們之所以追求著喧嘩與繁華,大抵是因為潛意識裡想要用這些場景去驅逐一個人獨處時候的孤單與寂寞。
生命旅途漫漫,說長也長,說短也短,那些無法逃避的,難以躲閃的,以及甘願品嚐的,情願把握的,各種各樣的世態味道,人間萬象,其實都可以放平心態,仔細咀嚼,反覆體悟。人生不過如此,何必耿耿於懷。
自古就有許多所謂的隱士高人,只不過是清楚自己內心所需要的環境所在,所以從容地選擇了平衡內心的一些需求,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和謙和。人生而孤獨,難得有心人。
《靜夜相思》
【唐】李群玉
山空天籟寂,水榭延輕涼。
浪定一浦月,藕花閒自香。
與喧囂的白日相對映的,自然屬於恬靜的夜晚,靜而生動,白天活動的是身體,而夜晚活躍的是心情。在寂靜的長夜,柔和的心靈變得生動而活泛,許多念頭翩翩起舞於腦海。莫道不相思,相思如夜長。
「山空天籟寂,水榭延輕涼」,詩人目之所及,心之所感,體之所覺,皆人間至美。在詩人細膩筆觸所至之處,一切原本呆板的事物頓時變得姿態萬千,活靈活現:夜色深沉,群山沉寂,萬籟俱寂,整個世界已經陷入沉睡狀態;只有孤寂的客,端坐在水邊長廊上,得以享受著晚風攜來的絲絲涼意。
此時此刻的詩人,目光是敏銳的,心思是靈巧的,感覺當然更是尤其機警。若非如此,又怎麼可能在剎那之間,使自己與周邊環境恰到好處地融入一體,迅速察覺到「山空」、「天寂」、「輕涼」,從而體會到來自於自然世界裡的那份獨特魅力,神魂得到安寧。
群山之空並非僅僅指向實物之虛空,而充斥於整個天地之間的孤寂,也絕非單獨出自天和地,更是源自於人的心靈之寂寥,讓詩人短暫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渾然一體。這一切細微至極的體察,正是原本隱匿於詩人心靈內部的所思所感的外在具象化。
「浪定一浦月,藕花閒自香」,詩人不見,風物長存。風浪平息,水波不興,唯有一輪明月寂然朗照;夜風掠過,荷葉翩躚,蓮花婷婷玉立,清香沁人肺腑。所謂的「大化自然」,或許便是如此。世界的還給世界本身,人類的,且去歇涼。
如果上面兩句充滿著飽滿情緒的自然事物,其實更多的是源自於詩人自身的獨特感受的話,那麼在這裡結束的兩句,無論是曾經喧鬧的水波,還是本就朗照千古的明月,抑或是婷婷玉立的高潔蓮花,就完全是屬於自然世界的,未曾沾染人間情緣。
毛筆至此,似乎在腦海裡不由自主地浮現那個謁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多情自古的,從來只是人類自己,對於自然萬物而言,風雲也好,幡動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恰似本詩結句「藕花閒自香」,有沒有人欣賞,沒有關係,花依然會吐露著芳香,因為這是它的本質,自然的天性使然。
生於現世,有諸多我們任憑努力也難以得到的,不論是人,或是物,其實原本可以坦然放棄的。就像風波平息之後,明月依舊會朗照;就像心靈清閒時分,藕花馨香自然沁人,許多事情沒有想像之中那樣麻煩,退一步或許才能海闊天空。
詩人在這個靜夜,把自己的無限「相思」,毫不猶豫地抒寫筆端,在短短四句20字內,營造出來一幅恬靜虛寂的高妙場景,使人徜徉其間,大有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感覺,熏熏然,陶陶然,恍兮惚兮,不知不覺中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關內容: 李群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