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字君虞,唐朝時期邊塞詩人,尤擅七言絕句。他與霍小玉的故事被唐人蔣防編成傳奇小說《霍小玉傳》,被視為中唐傳奇的壓卷之作。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李益所作的《立秋前一日覽鏡》,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季輪迴,生命運轉,世間沒有任何人或物可以逃避得掉時光的湮沒。面對這種宏大的末日景象,也沒有任何人或物能夠安然承受,甘願擺佈。可惜,不管如何不甘不願,就像花開花落,日昇月降,沒有誰能躲開這個自然規律。
《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滿鬢雪,明月對秋風。
詩題中專門點出「立秋」這一個節氣名稱,「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一種並不突兀的、有預謀性質的場景緩慢地展開,呈現於大家的面前。這個場景帶著幾分淒涼之意,幾分蕭索之味。
「萬事銷身外」。詩人起手落筆,看似大氣磅礡,彷彿超脫物外,不帶半分煙火氣息,端的是一幅好寫意。人間繁瑣,各種麻煩事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使人煩不勝煩,奔波其間,不禁身心俱疲憊。極其盼望,或者奢望,能夠在某種時候,忽然拋棄掉種種牢籠枷鎖,可以獲取片刻自由自在。
這是詩人對於某種期盼的渴求,是來自於心靈深處的悸動,牽扯著嚮往飛翔的魂夢。佛語有云:超出三界外,不在紅塵中。期待自我可以不受世間紅塵瑣事的羈絆,實質上只能說是一種願望,而且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人生於世,又有哪個能夠逃脫地掉命運編織而成的網絡呢?所以說想要皈依,也僅僅只是求得片刻心靈上的歡愉,是一種精神上的麻痺,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生涯在鏡中」。回首往事,收拾過去歲月,那些經歷過的事情,有美好,也有。然而,無論如何,一切都深深地銘刻在了生命的年輪之上,沒有人能夠抹掉或刪除;畢竟,時光並非儲存器具。所以,當詩人對鏡自照,所有的過往全部湧上心頭。那一刻,五味滋生,千百種感慨撐滿了腦海。
在這裡,把次句和首句相互映照之下,便能夠發現詩人內心裡的矛盾,可謂現象迭出,雜亂叢生。其在開端塑造出一個萬事如鴻毛,百般不在心的大度形象,可是到得次句的時候,卻又突然回溯到前塵往事之內,萬種憂慮,難以自拔。正是在這種自相矛盾的鋪陳之中,才能夠把世間人進退兩難的生存困境,給予傳達得活靈活現,十分真實。
「惟將滿鬢雪,明月對秋風」。這末尾兩句,其實是接續次句而來,是對如今的詩人具體困境(比如生存面貌等等)的詳細描繪。只有滿頭的白髮映照在鏡子裡面,就像秋風吹過夜空,冰輪高懸,靜寂無聲。此處,第一句是真實的寫照,刻畫出來詩人歷經歲月風霜磨難之後的模樣;第二句則是使用「比興」的手法,以明月來類比明鏡,以秋風來照射自我,如此更能形象生動地說明時光的無情和殘酷。
此處「明月」,《全唐詩》作「明日」,第二天的意思。然而李益曾寫過一首《照鏡》詩,最後兩句「慚君明似月,照我白如絲」,完全可以用來與此兩句相照應。終覺得「明月」仍比「明日」要好,因為明日太實而乏虛之想像意境。生命的沒落與衰變,全都在這樣明顯的互相對比之中給予描繪得一清二楚。為什麼自古至今,不管是帝王將相,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夢想能夠有一種力量,可以使人長存於世,永恆不滅,就是因為生命太過短暫,命運難以把握。
閱讀此詩,不由令人想到李白的詩作《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同樣是對鏡自照,同樣是感慨於時間的無情流逝,真可謂「莫名其妙」的卻又帶有「千古同悲」之情懷的意思。這大概便是與詩情有關的「不約而同」的念想,所謂「心同此理」大抵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