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曙,字文初,唐朝大歷年間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詩大多描寫安史之亂後的心情,基調幽淒。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的一生總是行走在孤獨之旅途,無論臉孔上綻放的笑容如何燦爛,也難以掩飾住內心流露出來的那份寂寥。人生而孤獨,心靈終將遭受寂寞侵襲如蟲蝕咬,無法安寧。或許正是如此,人才費力去追尋著所謂的伴侶,結果卻差強人意,幸福或者紛擾,接踵而來,相互糾葛。
能夠安危接受孤獨之人,內心一定是非常強大的,他將不會遭到紅塵俗世的干擾,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平淡又寧靜,和諧而美滿。所以,古代哲人提倡「慎獨」,把「修身」排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首位。一屋不掃,何以治天下!
生而為人,沒有誰可以獨自偏安一隅,終究會走向社會,與萬千大眾打交道,適應著迎面而來的遊戲規則。所以需要「格物、致知;誠心、正意」,最終能夠達到「修身」圓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正人先正己,從此成為古代文人的一項標準,被有操守的學問家嚴格遵循著執行。今天我們欣賞的一首小詩,就很好地在裡面反映著與「守寂」有關的思想。
《松下雪》
【唐】司空曙
不隨晴野盡,
獨向深松積。
落照入寒光,
偏能伴幽寂。
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司空曙的《松下雪》。顧名思義,堆積在松樹下面的積雪,是真正的孤寂的雪,或者被遺忘,或者自願守寂。在自我選擇之中,堅持行走著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至於最後的結果如何,暫時不需要去考慮,且享受這個充滿不可知的樂趣。
首句「不隨晴野盡」,乾脆利落,直接點出松下雪的作風:心懷不甘,不願意,也不喜歡追隨著大眾,把自己置放在廣闊的原野上,然而跟隨著晴陽逐漸消融,升上太空,求得萬安。他偏要獨立自主,安排自己的命運,如果說是標新立異,他也甘心承受這種指責。
簡單的一個「不隨」,就把松下雪塑造得像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快人快語,敢做敢為,作風硬朗,雖然有一副鬆軟的身體,卻擁有著一顆堅硬的心。有時候,這種性格十分不討人喜歡,卻難以掩蓋其身上的四射的耀眼光芒。因為,這是一種千金難買的精神。
次句「獨向深松積」,承接上面,詳細交代雪的動向:離開雪花大部隊,獨自尋找著自己的歸宿,不向都市求榮華,甘願深山得安寧;與山峰為伴,覓松樹為侶,若有野兔山鼠,時時來悄語,更具無上樂趣。
從「不隨」的倔強轉到「獨向」的守寂,不僅僅是來自於行動上的外在宣言,更是源自於心靈上的內在獨白,是追求,是理想,亦是精神凝練之後的昇華。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隨著歲月的悄然流逝而慢慢堆砌起來的。所以,它具有著堅固性,也不會輕易坍塌。
後兩句「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是對前面松下雪一系列行為舉動的總結,或者說是最後的導向。落日照射在松下雪的身上,泛起一片寒冷的光芒,有些刺人眼目,彷彿超凡出塵,令人恍惚,或許唯有具備這樣品格之輩,才能忍受如許幽靜,伴隨這般寂寥。
在這裡,「落照」恰似眾人之目光,一個簡單的動作「入寒光」,如竊竊私語想要攘攘著獨處之人的生活。然而,高潔的心是不會輕易受到干擾的,所以詩人才下了結論「偏能伴幽寂」。在堅貞不屈的精神照耀之下,那些處心積慮都將如落花流水,不著一絲痕跡。
這首詠物詩,具有鮮明的托物言志的特徵。如何在庸俗化的人世間,躲避傾斜下來的紛紜喧囂,並保持著高潔的操守。詩人把個人的志向和情趣,都一一寄托在所吟詠的物象身上,向世人傳遞著昂揚蓬勃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