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盧復,生卒年不詳,唐朝時期詩人,史料中對他的記載很少,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豆盧復所作的《落第留別主人》吧。
人生有四大喜事,曰: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排在第二位的正是古代士子們熱烈的野望,一生的抱負和理想所期許的,不過是「金榜題名」四個大字。因為它意味著埋藏在書中的「金鑲玉」、「顏如玉」、「千鍾粟」,等等,都得到了實現。
可是人生海海,固然可以揚帆遠航,一展身手,但終究能否一帆風順,建功立業,依舊是一個未知數。畢竟,大浪淘沙,披荊斬棘,能夠留下來的才是能夠閃閃發光的金子。可是,張開五指,長短不一,並非每個人都是。
《落第留別主人》
【唐】豆盧復
客裡愁多不記春,
聞鶯始歎柳條新。
年年下第東歸去,
羞見長安舊主人。
這首《落第留別主人》的作者豆盧復,唐朝不知名的詩人,生卒年不詳,只在《全唐詩》中遺留了兩首詩作。通過這首詩,到是可以知道他的「不幸」,一個唐朝「高考」落榜者。如果後來沒有奮起,他的一生與大多數人的一生,應該沒有什麼多大的區別,平淡而反覆,躁動而落寞。
首句「客裡愁多不記春」,寫客居之愁。作為一個遠離家鄉的客人,心裡無時無刻都充滿了排遣不去的懷鄉愁緒,整天陷入這種不正常的情結之中,連窗外步入多時的春天都已經被遺忘得一乾二淨。
身居異地他鄉,心裡面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股子濃郁的思念之情。這大概便是所謂「懷鄉之愁」的起因,也是詩人在此提到的緣由。在這裡,鄉愁成為一個很好的掩飾性的盾牌,化解某種尷尬。
至於這種令人愈加難堪的情形,詩人還沒有勇氣開口說出來,所以只好先尋找另外一個借口。當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詩人故意拿陽光明媚的春天襯托內心的哀愁。春光越好,憂愁越重,情感越難把握得住。其中淒苦,只能自知。
次句「聞鶯始歎柳條新」,寫室外之景。鄉愁濃得像化不開的牛乳,當耳邊傳來黃鶯的愉悅叫聲,方才抬頭往窗外看去,猛然發現天氣一片大好,嫩綠的柳條在春風中不停地晃蕩著,搖頭晃腦的,多像毛手毛腳的小孩子。
對於春天的景象逐漸變得清晰起來,大約是耳朵首先破開沉寂的,當它聽到黃鶯的清脆鳴叫聲的時候,一切都重新開始了。這個開始是相對自然景象而言,對於詩人自身來說,所謂的開始不過是不順心的又一次輪迴。
古人離別之際,往往喜歡「折柳相送」,大抵取決於兩者諧音,「柳」者「留」也。可是,難道柳不可以是「流」嗎?或許亦有此間深意。上面詩人沒有言尷尬之事,此為一;這裡詩人又故道挽留之意,此為二。
末兩句「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寫真實原因,把詩人的尷尬和不甘心給清楚地敘述出來。一次又一次地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每次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收穫的總是滿懷失望、失落和失意。在這種慘淡的情景之下,簡直是人生大恥辱,大羞辱,讓詩人沒有辦法去面對好友的盛情款待。
詩人是非常尷尬的,也是非常落寞的,這一切都反映在「年年」二字之中。年年說明了詩人「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不甘,也指出了他終究屈辱的人生際遇,即便再如何掙扎也沒法躲避開來。或者認命,或者受辱,沒有第三條道路好走。
當詩人揭開前面詩句埋下的「謎底」之時,其實他已經收起了自己的不甘,有些認命,開始接受現實狀況。如果說還有什麼是讓他感到羞愧的,大抵是覺得對不起長安好友對自己的一番招待和期待吧。
人生只能是一條單行道,任何人沒有反悔重來的機會。詩人是清楚知曉這個道理的,所以他起初想要反抗命運的無情安排,換來的卻是「年年下第東歸去」的恥辱遭際,飽受摧殘之後的認命裡仍舊隱蔽著幾分羞恥心,或許還有一些不屈意。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現實的重錘輕易敲碎僅剩的願望。今日可以想像當時回首望長安之時的詩人,他的沉重表情早已全部都混淆到這首平淡到極致的「留言條」般的詩歌裡。平靜的語氣,恬淡的言辭,也遮擋不住背後流露出的遺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