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歌》郭震所作,蘊含著無法期許的深情

《春歌》郭震所作,蘊含著無法期許的深情

《春歌》郭震所作,蘊含著無法期許的深情

古代典籍

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以字行,唐朝時期宰相也是位將領。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郭元振所作的《春歌》吧。

人間正道為何物?在乎真情。沒有情意的人生,是大道有缺的。須知,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就在於人具有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在面對感情的時候,不論是飽讀讀書之人,抑或是貧苦白丁之流,即便是鐵血將軍,草莽大漢,也會「動之以情」,深陷柔情的漩渦無法自拔。畢竟,感情對於任何人,都是公平大方的,從來不會鄙視任何一個正常之人。

如果說有什麼差異,也僅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夾雜著一些偽君子和下流胚,公然扯著「感情」的幌子,做著齷齪之事,令人感覺不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滾滾紅塵,匆匆而過,擦肩的,總是無法期許的深情。

《春歌》

【唐】郭震

其一

青樓含日光,綠池起風色。

贈子同心花,慇勤此何極。

其二

陌頭楊柳枝,已被春風吹。

妾心正斷絕,君懷哪得知?

這兩首《春歌》選自組詩《子夜四時歌》,據《唐書音樂志》記載:「《子夜》,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曲。」《樂府解題》補道:「後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內容多為敘寫男女衷情。

「青樓含日光,綠池起風色」,青樓,南朝齊武帝建有興光樓,「上施青漆,世人謂之『青樓』」(《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此處當指裝飾豪華的樓房,曹植在《美女篇》有句:「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皆用此意。

明明是旭日烈光照耀著青色的高樓,詩人卻道是青樓汲取著明媚的陽光;應當是春風駘蕩吹起池中春水圈圈漣漪,詩人卻非要說是池塘自己掀起風波。如此一來,那些想要顯露在外的諸般細膩情感,都無一不隱匿於表面真實的描寫背後。

老話說得好「無風不起浪,空穴不來風」,想要有所追求,當然必須有所捨棄;隔離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無論是日光之「含」,或者是風色之「起」,都潛藏著難以明晰的柔情蜜意,妙處正在一個「含」字,含而不露,欲說還休;佳處恰好一個「起」字,風生水起,心海波瀾。

「贈子同心花,慇勤此何極」,同心,情投意合;此處所謂「同心花」,似乎象徵情人深情的同心結,既指實際之花朵,如蓮花,如梔子,如合歡;也指女子通過贈送情人相關花兒,以此來傳遞內心深處無法釋懷的難捨難分之情。

慇勤,這個詞語含義比較豐富,既有禮物之意,可指女子贈送的「同心花」;又有懇切叮嚀之意,還具有深厚情意。或許,詩人正是通過兩者分別之際,營造出女子送花,不間斷地叮囑情人話語的場景,來表達女子與情人之間的依依不捨。

如果說前面兩句情感是含蓄的,那麼至此則彰顯得比較炙熱,像日光之熾烈,像春風之奔放。詩人通過描述女子的具體行為,一是贈送「同心花」,提醒情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古詩十九首》);一是慇勤叮囑,懷抱情意彷彿汪洋大海沒有邊際。

「陌頭楊柳枝,已被春風吹」,陌頭,路旁或路上,最出名的用處當是王昌齡《閨怨》詩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為什麼看到路旁的楊柳枝變綠,女子才產生悔恨呢?因為說不口的春情,正像四處飄落的楊花,沒有著落。

此處的楊柳枝,指楊柳的枝條,舊俗於分別之際常折以送行:「楊枝不耐秋風吹,薄交易結還易離」(戴表元《昨日行》)。還有另外一個名目,本為漢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至唐代易名《楊柳枝》。

如此一來,不由得不令人浮想聯翩。結合著「已被春風吹」,此時此刻,那風兒所吹動的是否從遠方傳來的《楊柳枝》曲調?因此而喚起的,又是否那一直縈繞在女子心頭,怎麼揮之也不離去的滿腔衷情呢?此間有意,無人訴,滿目春色動。

「妾心正斷絕,君懷那得知」,妾,代指女子。斷絕,本意為連貫的不再連貫,聯繫的失去聯繫,「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綦毋潛《春泛若耶》)。此處形容極其悲傷,傷心欲絕, 「涕零心斷絕,將去復還訣」(鮑照《東明行》)。

女子因為看到路旁的楊柳沾染春色,頓時,心頭升起裊裊情思,徘徊繚繞,盤旋不去,而這種情緒,在外的情人當然瞭解不到。於是,只要想到遠在天涯海角的情人,就無法釋懷,那種感覺讓人失望,從而產生無限的哀傷和悲慟。

不能說這個女子是矯情的,對照如今的現實狀況,那句流傳很廣泛的:「我搬磚就無法抱著你,抱了你就沒辦法搬磚。」在生活與情感之間,兩難的選擇,這種無可奈何的神情,是同樣如此絕望,也是同樣這般心碎。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如此美好的時光裡,如果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能夠長相廝守,該有多麼美妙,該是怎樣一幅錦繡畫圖。可惜,「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那些美麗的,無論是人或事物,總是在充滿深情的同時,也佈滿了絕望和遺憾。

相關內容: 郭震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