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論》是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三國時代曹丕所著,寫於曹丕做魏太子時期,原有22篇,後大都亡佚,只存《自敘》《論文》《論方術》三篇。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簡介
曹丕的《典論》是一部有關政治、文化的論著,全書大概在宋代亡佚,今僅存《自敘》、《論文》兩篇較為完整。《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較早出現的一篇文學專論,也是漢魏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它論述了文學批評的態度、作家的個性與作品的風格、文體的區分、文學的價值等頗為重要的問題。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它對文學的價值的重視:「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說,其一為「立言」(見《左傳》)。但這主要指政治與倫理方面的論著,與文學並無多少關係。曹丕所說「文章」,則包括詩、賦在內。其實,文學——特別是偏重抒情的文學,很難說是什麼「經國之大業」,但曹丕這樣說,就把文學提高到與傳統經典相等的地位,這對文學的興盛,當然是有意義的。
背景
根據史料記載,曹丕與父親曹操及卞太后關係不及弟弟曹植,楊修等人又不斷稱讚曹植之文采,皆不利曹丕爭嗣。因此曹丕借此書使曹操另眼相看。建安以前,文學地位並不獨立。當時,揚雄竟斥漢賦為「童子彫蟲篆刻」(《法言·吾子》,曹植也認為「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曹丕在典論呼籲作家要以古代聖賢「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為榜樣,努力改變那時這種「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的精神狀態,培養自己具有一種脫離功名的心態。曹丕以「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稱頌詩賦,使文學趨向自覺的深刻表現。
歷史記載
根據《三國誌》及《魏書》記載,曹丕寫成《典論》以後,「集諸儒於肅城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胡沖《吳歷》亦夫提到曹丕「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又以紙寫一通與張昭。《魏志》又記載,後來魏明帝太和四年二月戊子,「以文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及大學,共有六碑」。表明曹丕自己及其後人都很重視這部《典論》。
評價
《典論》全書大概到宋代已經亡佚,今存完篇只有一篇《自敘》和這篇《論文》。曹丕在本文中,批評了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了文學應享有獨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其中涉及到:文學的價值問題,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問題,文體問題以及文學批評的態度問題,等等。
曹丕將文學的價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擺到了與事功並立的地位。這是對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傳統思想的補充、完善和發展,把「立言」的內容豐富了,從而突出強調了文學的「經國」作用和「不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