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是怎麼來的?大風歌的歷史背景故事!

《大風歌》是怎麼來的?大風歌的歷史背景故事!

《大風歌》是怎麼來的?大風歌的歷史背景故事!

古代典籍

《大風歌》是怎麼來的?大風歌的歷史背景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195年冬10月(漢高祖12年),沛縣豊邑中陽裡村熱鬧非凡。在一個簡陋的臨時行宮裡,一群文武大臣和另一大群庶民百姓。

然而,酒酣之餘,身上的傷痛讓劉邦清醒了許多。英布留給他的箭傷讓他更加痛恨這些該死的異姓王爺,也更增加了他對猛士良將的渴求。想當初,韓信、彭越、英布,哪個不是獨當一面,威震八方的帥才?可是他們功勞太大了,大到可以不聽從朝廷的調遣了,大得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禮了。他們封域廣大,手握重兵,表面上畢恭畢敬,可是連睡覺都要枕著明晃晃的寶劍。所以,劉邦擊敗項羽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再一次以近乎無賴的方式奪取了他們中的老大,手握30萬精兵的韓信的兵權(「馳入齊王壁,奪其軍」),並把他改封到還不算太平的南方去做楚王。此後的幾年裡,劉邦先後滅了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等異姓諸侯王。此次出征擊敗英布,可以說異姓王的威脅幾乎完全剪除了,剩下的長沙、閩越、南粵諸國已不足為患。按說劉邦應該高興才對,為何突然又多了些惆悵和無奈?

我們查一下劉邦的日程表,發現這位馬上皇帝從帝國建立之日起就沒有消停過:漢高祖6年10月(也就是正式擔任皇帝起),燕王臧荼反,高祖自將擊之;12月,執楚王韓信,貶為淮陰侯;7年,韓王信反,高祖自往擊之;同年,自擊匈奴於平成,被圍7日,賴陳平計策僥倖逃脫;8年,自將擊韓王信;10年,陳豯反於代地,高祖自東往擊之;11年春,誅韓信;秋天,誅彭越;秋7月,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擊之。也就是說,差不多每年劉邦都要親自率軍出征,手下那些吹鼓手(周勃)、狗屠(樊噲)、馬車伕(夏侯嬰)、布販子(灌嬰)之流打起仗來與異姓王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至於劉邦意圖倚為屏障的本家同姓王們,則個個都是吃貨,一有戰事,非死即亡。如此一來,大皇帝劉邦變成了救火隊長,整天率軍東征西討,連溫暖的被窩都睡不上,豈不連秦始皇帝都不如!

然而,劉邦能夠從一個地痞無賴成長為大漢開國皇帝,說明他畢竟不是等閒之輩,他的頭腦清醒得很。異姓王被討平了,可是天下並不太平。北方,借楚漢相爭之機強大起來的匈奴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大撈一筆,乃至於傲慢無比的劉邦不得不與匈奴和親聯姻;南方,那些秦朝末年紛紛獨立的小國仍不服從中央的政令,政府鞭長莫及;而王國的內部,新封的同姓王們雖然成事不足,卻坐擁國家將近一半的領土,大漢國東部肥沃之地差不多盡為其所有。幾十年後,自己這些子孫們會不會步前朝後塵,自相殘殺、弱肉強食,視中央政府和自己的嫡系子孫(*世皇帝)如草芥呢?想起這些,劉邦常常夜不能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究竟能夠傳幾世(他想起了秦王朝二世而絕的前車之鑒)?自己這把老骨頭估計也熬不了幾年了(還朝後劉邦箭傷加重,轉年4月病死),倘若天下有變,哪裡去找英勇無敵的猛士鎮守四方呢?於是,便有了那句內涵豐富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從文學的角度講,《大風歌》雖然有點狗屁不通,但這感慨絕對是有感而發。其即有對內憂外患的焦慮,也有對人才凋敝的無奈,更有對大漢朝前景未卜的傷感。難怪這位流氓皇帝也禁不住「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天下皇帝心!

劉邦考慮的一點也沒有錯。他死後,大漢朝再也沒有湧現出能與韓信、彭越、英布之流相比的優秀軍事統帥。公元前154年,七國之亂爆發,劉邦的親侄子劉濞率同姓王們起兵造反了。王朝傾全國之力,歷時近一年始得以平息。而同姓王問題的最終解決,則有賴於「推恩令」的實施。公元前133年,在70餘年休養生息積攢的經濟實力基礎之上,漢武帝劉徹用「馬邑之謀」對匈奴主動開戰。期間衛青、霍去病雖屢有斬獲,然亦有李廣利屢戰屢敗,喪師辱國(這三位都是劉徹的裙帶關係,其軍事才幹與戰國末期之白起、廉頗、李牧、王翦、蒙恬之屬差之遠矣!想來劉邦所謂「猛士」應該屬於這一檔次吧。)。終西漢一朝,政府始終沒能徹底解決匈奴外患問題。這固然有諸多客觀原因,然而不可否認,漢無良將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的憂慮的確是有先見之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