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殘絲曲》的寫作背景如何?該怎樣去理解呢?

古詩《殘絲曲》的寫作背景如何?該怎樣去理解呢?

古詩《殘絲曲》的寫作背景如何?該怎樣去理解呢?

古詩賞析

殘絲曲

李賀

垂楊葉老鶯哺兒,殘絲欲斷黃蜂歸。

綠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壺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辭去,落花起作回風舞。

榆莢相催不知數,沈郎青錢夾城路。

【譯文】

垂楊的綠葉已老,鶯鳥在哺育幼雛,柳絮不再吹綿,黃蜂兒已不見蹤跡。

頭髮漆黑的少年伴著金釵女郎,手執銀壺,仍在琥珀美酒中沉溺。

花台已經向暮,芳春就要告辭,晚風吹起了落花,正在半空中飛舞。

夾城路結滿榆莢,似在催遊人歸去,哦,夾城路,一條青錢鋪就的路。

【註釋】

殘絲:游絲也,蟲類所吐之絲,飄浮空中。沈約詩:'春風起春樹,游絲曖如網。'

綠鬢:烏黑的頭髮。年少:少年。金釵客:指女郎。

縹粉:青白色。琥珀:松柏樹脂的化石,色淡黃或紅褐,此指琥珀色的酒。

沈郎:晉代沈充,《晉書·食貨志》載吳興沈充鑄小錢,謂之「沈郎錢」。

青錢:榆莢,色白,成串,形似錢。

夾城:唐代長安東城牆為雙重城牆,中有路,很寬大,是帝王自宮中赴曲江、芙蓉園遊覽的通道。

【創作背景】

李賀幼而能文,貞元末即已有名。當時結伴遊春,乃是昌谷的舊俗。李賀見榆莢滿路,落花回風,感時光易逝、春去難留,滿懷愁思,頗有感觸,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詩。此詩雖作於暮春,然此詩不若其後詩作情調之悲涼。

【賞析】

首二句寫暮春景象,詩語無片言隻字言及暮春,遠比明言還要強烈。因為四種物色的形象是那樣鮮明,有力地打人人們的感官,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可以看出:那育雛的春鶯就棲止在濃枝密葉之中,那欲絕的游絲也正伴著黃蜂飄然飛去。動靜相問,層次分明,交織成一幅渾融的圓面,見出詩人運筆狀物之妙。

次二句轉入人事活動。兩句詩只擺出青春少年,妙齡女子,青白色的酒壺中滿盛著琥珀色美酒,不再說什麼,而一幅青年男女游春宴飲的畫面已呈現在我們眼前。至於那宴飲的具體情景,是否「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欺繳」,都留給人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去加以補充,藝術的啟示力極強,含蓄而有餘味。

將這兩句與首二句合觀,宴飲乃發生在暮春背景之下,這不禁又發人深省。明媚春光,可謂良辰美景。男女游賞,可謂賞心樂事。面對暮春,他們是想用賞心樂事去沖淡良辰美景即將逝去的失落心境呢?還是惶恐於良辰美景的即將消歇,想更多享受一些賞心樂事呢?

總之,兩種情景的重合,使這兩句詩從字面之外噴薄出一股珍時惜逝、汲汲不可終日的濃郁情思。詩意不是出自詩語所敘,而是產生於甄種情景的配合,耐人品味,妙不可言。

詩的後半句寫大好春光無可挽回地逝去。這樣一點簡單的意思,用了四句詩,卻不覺冗長,其中大有奧妙。「花台」二旬將花與春充分擬人化,寫得生動引人,情意纏綿。本來是春去花謝,主動者在春,詩人卻偏偏反轉來說,花謝春歸。

由於花事欲暮,不免使春興味索然,要黯然辭別歸去了。然而花對於春,又是那樣飽含系戀之情。你看,花瓣雖已離枝,卻還要做一次最後的掙扎,隨風迴旋起舞,它是多麼想用自己的生存留住那美好的春天。這落花戀春的背後又何嘗不括含青年惜時的深慨。

落花的情態又不免誘發一個問題:它那竭盡生命的努力,便能留住春天嗎?這使得後兩句很自然地成為這一問題的回答,一呼一應,迭宕有致。四句詩裡隱含一問一答,以落花為問,以榆莢為答,構思巧妙,筆路活脫,意趣盎然。

這首詩形象凸出,色彩鮮明,無論是垂楊春鶯,殘絲黃蜂,還是綠鬢金釵,落花青錢,無不、以其分明的形色深深印入人們腦中。而其組章造意,含蓄奇掘,攫人思緒。這些都表現了李賀詩藝術的特色。

【作者簡介】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