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只見參政文彥博說道:「現在瘟疫盛行,傷損了很多軍民,希望陛下釋罪寬恩,省刑薄稅,祈禱求消天災」仁宗天子聞知,龍體不安。便去龍虎山請來了張真人。然後命洪信為天使,張真人親自將丹昭付與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張天師。
洪信領了聖敕,辭別天子,背了詔書,帶了數十人,上了驛站。
走啊,走啊,他們走到了清宮前,裡面居住著住持真人。洪太尉問住持:「天師住在何處?」
住持說他住在龍虎山頂,這位祖師雖在山頂,但道行非常能騰雲駕霧,蹤跡不定,非常難見。太尉聽了便問:「那怎麼樣才能見到天師?」「要齋戒沐浴,更換衣布,休帶從人,自背詔書,焚燒御香,步行上山,叩請天師,方許得見,如若心不誠,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準備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蟲、大蛇都沒將他嚇退,天師見他有誠意,便沒等他爬上山頂,就已去了東京,祈禳瘟疫。
過了幾天,洪太尉知道天師已把瘟疫消除了,興奮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眾多人士去遊山。
走了許多地方,最後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許多大鎖、封皮。洪太尉不聽真人勸告,將鎖砸開,封條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覺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評的地方。值得表揚的是他有一顆真誠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評的地方是他不聽別人勸告,釀成大錯。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而避免他的缺點。
《水滸傳》第一回目錄是「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這一回還沒有切入正文,主要說了兩個人,一個是張天師,另一個是太尉洪信。
這一回是引首與正文之間的橋樑。
這一段真有《西遊記》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亂,原來是洪信惹來的,方臘又是誰惹來的呢?可能有另一個洪信。起碼梁山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來的。這件事對北宋是禍是福?就《水滸傳》而言,是幫了北宋,因為這一百零八人招安後征遼,征方臘,保了大宋,而歷史的真實是天下大亂,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無論禍福,責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條,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關,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開罷了。更況何,仁宗年間就無洪信太尉這個人,《水滸傳》造了個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借一個還沒出世的張繼先,造一個洪信,進入《水滸傳》正文。
凡是皇帝所為,都不能言錯的,所以橫直都沒有責任,所以才保證了這部書流傳到今日,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智慧,是《水滸傳》式的智慧。就這樣還是引來了《蕩冠志》。
千秋功罪,後人自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