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打不過紂王,蘇護為什麼還敢題下反詩?

明知打不過紂王,蘇護為什麼還敢題下反詩?

明知打不過紂王,蘇護為什麼還敢題下反詩?

封神演義

商朝末期,朝中腐敗。商紂王寵用費仲、尤渾兩位奸臣小人。

雖然說「敬君子,遠小人」,但同朝為官,朝臣們眼見費、尤二人把持朝政,知道惹不起,便有意討好。

這些大臣,包括天下諸侯中的東伯候姜桓楚,南伯候鄂崇禹,西伯候姬昌、北伯候崇候虎……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別的大臣們懾於費、尤二人擅權作威,紛紛在進見時送禮示好。

但有一人卻不這麼做!他就是冀州候——蘇護。

「源易緣」注意到,天下事,大概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故講求「中庸之道」。

神話名著《封神演義》裡,奸臣費仲、尢渾兩人看到眾朝臣都送有禮單,卻獨不見蘇護禮物,於是懷恨在心。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沒過幾天,兩人便在好色的紂王面前進了讒言,告訴商紂王帝辛:蘇護家有國色天香,極為美姿漂亮的千金女——蘇妲己。

紂王一聽,求之不得。於是當即宣詔召見蘇護,卻遭到了拒絕。蘇護因此又得罪了紂王,遭下令限期離開朝歌。

就在辭行前,氣憤不過的蘇護在驛亭的午門牆上,題下一首反詩,全詩為:君壞臣綱,有敗五常。冀州蘇護,永不朝商!然後揚長而去。

「源易緣」查閱資料發現,「五常」與中國傳統文化《易經》中的五行五德有關。

天地五行中的「五德」:木、金、火、水、土,就分別對應著人的核心價值體系「五常」:「仁、義、禮、智、信」。

蘇護公然題下反詩,因言獲罪,更加激怒了紂王,於是發兵征討。

結果基本上沒有懸念:蘇護雖為一方諸侯,勇猛有加,但紂王彼時還擁有天下之力。蘇護肯定不能取勝。

那麼,蘇護明知打不過商紂王,為何還敢公然題下反詩,自留證據呢?

通讀《封神演義》,「源易緣」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性格的原因,一時的衝動

性格能決定人生,也能決定人的命運。

從朝臣們都向奸臣送禮,而只有蘇護不送這一件事的細節上,不難看出,蘇護是個耿直、正直的人;

從他題下反詩的細節中,又可看出,他還是性情直率、容易衝動的人。

再從他受到紂王提親遭拒,有意掉為難他,而他敢於反抗一事上,還說明他是個性子剛烈,寧折不彎的人。

所以,冀州候蘇護,敢公然題下反詩,應該大部分因素,就是自己的衝動使然,盛怒之下。

二、錯誤的判斷,抵估了形勢

蘇護再怎麼衝動,再怎樣義氣行事,但也不會傻到不知題反詩的嚴重後果。

要不然,蘇護也做不到冀州候,蘇家也不可能滿門均為忠烈。

蘇護在明知題下反詩,會遭到商朝大軍的圍攻下,依然題詩,是他對眼前的形勢有個判斷。

《封神演義》中,曾多次提到,紂王無德,沉迷色酒色,朝政大亂,百姓顛倒流離,這是亡國的徵兆。

「可憐成湯社稷將化為子虛烏有……」這是蘇護與眾家將的原話。

在蘇護的心裡,他已經認定商朝要敗亡,而自己行的是道義之事。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既然紂王無道、百姓苦不堪言,蘇護又是忠良君子,忠心為國,治兵有方……即使開打,自己也不一定就會輸。

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老人家,早就說過: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錯就錯在,蘇護高估了自己的形勢一方,而忽略了紂王擁有的天下大勢和四方力量:百足之蟲,尚死而不僵。

三、兩利取其重,兩害取其輕

「我自思若不將此女進貢,昏君必興師問罪之師;若要送此女進宮,以後昏君使德,使天下人則恥笑我不智;」

《封神演義》第2回,「冀州候蘇護反商」一章節中,蘇護就曾對眾人說過上面的話。

或許,蘇護明知道反出朝歌,自己會敗,但他還是這麼做了,視死如歸!

權衡利弊之後,身為將軍諸侯,他寧為玉碎,也不願瓦全,這就是蘇護選擇的人生之道。

後來,「源易緣」也看到,原本想親征的紂王,被眾人勸下;只是動用了北方、西方二諸侯的力量,便令蘇護陷入了困局,差些惹下滅門之禍。

好在西伯候姬昌的「大丈夫當捨小節,而全大義」的勸說解圍下,蘇護最終向紂王進獻了自己的女兒蘇妲己。

衝動是魔鬼!人在生氣激動的時候,智商等於零。從蘇護公然題下反詩,自留罪證的舉動看,此舉對他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中,我們也得出一個經驗教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少說多做,謹言慎行!

相關內容: 紂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封神演義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