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與紫姑的傳說
紫姑,神話中廁神名,又稱子姑、坑三姑。相傳她心地善良,為人家妾,被大婦所嫉妒,令其干骯髒下賤的活兒。她正月十五日死亡,上帝因憐憫她而命其為廁神。世人同情、懷念紫姑,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即在正月十五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紫姑肖像,於廁間或豬欄邊迎接她,因為這些地方是她生前勞動常去的地方。
正月十五上元節,中國很多地方的居家婦女要迎廁神。風俗很奇怪,節前一天,鄧糞箕一隻,飾以釵環,簪以花朵,另用銀釵一隻插箕口,放在坑廁側設供。
同時,另設供案,點燭焚香,讓小兒輩對它行禮。廁神也叫紫姑神(後世亦稱坑三姑娘),六朝時已有信仰。
在《顯異錄》中說,紫姑是萊陽人,叫何媚,被李景納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姤。在正月十五那天,被殺死在廁所。後來天帝憫之,把她任命為廁神。名為廁神。
後來,每當正月十五的夜裡,人們會用木頭刻製出紫姑的形象,到自家的廁所或者豬欄邊,擺好酒果供品,手裡拿著木刻的紫姑,祝念道:「子胥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
意思是說:你的夫婿不在,大婦也回娘家了,紫姑可以出來戲玩了。如果感覺手裡那個木紫姑變得沉重一些,說明紫姑神已經應約來到。這時的木人會變得顏色生動,還會跳舞,如果不喜歡請她的人,木人則仰躺著不動彈。
所以,漢族民間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著衣簪花,請神降附。婦女們就把自己的心事向其訴說,或代自己未出嫁的女兒祈禱。
關於紫姑神的信仰,六朝已有,唐、宋兩代盛行,至清不衰。尤其是湘西地區,漢族民間傳說其為廁神,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謂其能先知,多迎祀於家,占卜諸事。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占眾事。」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一:「舊俗,正月望夜迎廁神,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
舊時民間對紫姑神的信仰很普遍,許多地方都有「迎紫姑」的活動。迎請的地點各地也不盡一致,但大都在廁間,故皆以「廁」命名。如山東鄒縣曰「邀廁姑」,廣東曰「請廁坑姑」,杭州曰「召廁姑」,蘇州、紹興稱「坑三姑娘」。紹興有的是在灰倉裡迎請,故稱「灰接姑娘」,蘇州有些是在門角邊迎請,故叫「門角姑娘」。
有的則因取象之物不同,而給以不同名稱,如江西用瓜瓢象徵紫姑,故稱之為「瓜瓢姑娘」,同樣道理,浙江寧波稱「筲箕姑娘」,浙江海寧稱「籮頭姑娘」,還有稱「笤帚姑」、「針姑」、「葦姑」者。湖北監利、陝西鳳翔等地則直稱「紫姑」。
不過迎請的方式各不相同。《異苑》《齊諧記》皆稱:於正月十五日夜,作其形,衣以敗衣,於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稽神錄》云:「正月望夜,江左風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著為嘴,使畫粉盤以卜。」
總之,因迎請紫姑的方式、地點不同,紫姑廁神有種種不同的名稱。各地迎請紫姑的內容和目的不外兩點。一是占卜蠶桑及眾事。劉侗等《帝城景物略》謂「三祝」後,「神則躍躍,拜不已者,休(吉);倒不起,乃咎也。」
福建有些地區,從占卜吉凶之義又形成另一習俗。清施鴻寶《閩雜記》云:「閩俗,婦女多善扶紫姑神。上諸府則在七月七日,稱為姑姑,下諸府則在上元夜,稱為東施娘。又下(諸)府未字少女,多於是日潛揭門前所貼春聯,於紫姑前焚之,以為他日必得讀書佳婿。」
二是作「射鉤」之戲。具體作法已不詳。據《酉陽雜俎》《夢溪筆談》等載,還有請紫姑作詩、寫字、下棋等遊戲。
從以上各地迎紫姑的活動看,紫姑的職責主要不是司人家之廁,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凶和與人一起遊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