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與謚號:中國所獨有的謚號文化和謚號發展史

死與謚號:中國所獨有的謚號文化和謚號發展史

死與謚號:中國所獨有的謚號文化和謚號發展史

國學小知識

  中國古代是一個嚴格追求倫理秩序的社會,每一個社會等級都有著嚴格的生活方式,例如穿的衣服,就有很多講究,比如顏色,普通人一般是不能穿黃色衣服的,那是皇帝才能用的顏色。

  只有秦始皇例外,他選擇黑色作為他的專用顏色,這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黑色象徵著冷酷和疏遠,秦始皇就是這麼一個人。

  又比如有的朝代規定,讀書人才能戴帽子,普通人是不能戴帽子的。

  這些東西都像征社會地位,要是逾越了,就會遭到法律的制裁,而且往往是以「大不敬」的罪過論處,下場一般都很慘。

  同樣,在死亡這件事情上,也有很多規矩,古代一本專門規定規矩的書《禮記》裡面有詳細的記載。

  皇帝死了叫做「崩」,表示事情比較嚴重,崩塌、崩潰,都毀壞的程度很大。

  諸侯、高級嬪妃、王子、公主、很牛的大臣死了叫做「薨」。

  普通的官員死了叫做「卒」,後來普通人死也叫「卒」,它表示官員地位的下降和老百姓地位的上升。

  讀書人死了叫做「不祿」,「祿」是運氣、福氣的意思,表示這個讀書人運氣太背,享受不到日後的榮華富貴了。

  普通的老百姓死了叫做「死」。這表示老百姓是最低級的人群,但是也最實在:橫豎都是死,搞那麼多名詞也逃不過一死。

  除了等級上的規定外,死亡的方式不同,稱呼也不同。

  陪葬的叫做「殉」,這種死法很殘酷,一個大活人陪死人下地獄。

  安安靜靜地死以及死了很久的死叫做「沒」,也就是「歿」。

  自殺叫做「自盡」,這個大家都知道。

  殺死別人叫做「弒」,而且專門指大臣殺死皇帝,子女殺死父母。

  年紀輕輕就死了叫做「殤」,小孩子死叫做「夭」。

  當然,這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稱呼,每個朝代還有每個朝代的不同。

  比如說唐朝就規定,二品以上的官員死了稱「薨」,五品以上的官員死稱「卒」,六品官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稱「死」。

  要是你去人家家裡去報喪,你愁眉苦臉地跪倒在棺材前,大哭:某某兄啊,你怎麼就死了啊,你死了還讓我怎麼活啊?

  如果你這樣說,你可能會犯眾怒,因為死的人身份有區別。

  你要先問一下家裡人,這位死去的先生,生前是什麼身份啊?

  如果答案是很牛的大臣,那你就死定了,因為你去人家家裡送喪,居然不知道這個很牛的大臣是誰,那你算是白活了。

  如果答案是四品官,你就要這樣哭:某某先生啊,你怎麼就這樣卒了啊?

  如果答案是讀書人,你應該這樣哭:某某先生啊,你怎麼就這樣不祿了啊?

  你要是說錯了,你麻煩就大了,那是對死人的不敬,比對活人不敬還要嚴重。

  按照傳統,周武帝死了叫做「崩」。

  公元578年6月,就在周武帝回京的路上,一個夜裡,周武帝「崩」在他的轎子裡面,時年35歲。

  史書記載說「崩於乘輿」,乘輿是皇帝專用的交通工具,類似於美國總統用的「空軍一號」,周武帝死在自己的座駕裡面。

  周武帝就這樣「崩」了。

  周武帝匆匆地結束了生命的旅途,然後「崩了」,不過事情還沒有結束,按照自古以來的政治傳統,一個皇帝死了,人們要對他生前的所作所為下個結論——這個皇帝是好還是壞。

  這個時候,繼任的皇帝、有權勢的大臣們、皇室裡能說上話的成員,有時候還會請一些社會上享有很高威望的知識分子,就會聚在一起開總結大會,這個大會的目的就是要給死了的皇帝一個全面的總結,最終,會形成一個共識,給皇帝弄一個謚號的。

  謚號,就是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一個評價。

  分為官謚和私謚兩種,就是官方的謚號和私人的謚號。不過這和普通百姓是絕緣的,想有謚號至少是讀書人,農民、商人、手工業者、個體戶、?兵、乞丐等等那是絕對沒有可能獲得謚號。

  有謚號的人有以下幾種:皇帝、諸侯(僅限西周)、封侯的大臣(僅限西漢)、高等級的官員(至少是部級幹部)。

  私謚比較隨意,一個讀書人死了,他的親友、學生、同事都可以給他弄個謚號,反正不受法律保護,有和沒有差不多。

  官方謚號有很多,按照不同性質可以分類。、

  比較好的謚號:文、武、明、睿、康、景、懿,等等。這些都是好詞,看歷史書看到哪個人的謚號是這些詞,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比如漢朝的漢?帝、漢武帝都是很不錯的皇帝。

  比較差的謚號:惠(平庸的人)、末、哀、靈、煬、獻、順等等。這些都是很差的詞,惠還好一些,獻、順二字就是徹底地否定了這個皇帝的貢獻。比如漢獻帝,把國家獻出去。

  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謚號,比如沖、質、少等等,表示這個皇帝很早就死了,沒什麼可說的。

  謚號在西周的時候就有了,但是到了秦朝,到了很有個性的秦始皇手裡,他不願意了,他認為:我是什麼人?古今第一人,你們後人有什麼資格來議論我?我不要謚號,後面人也不准要。於是秦朝只有始皇、二世,然後滅亡。

  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他的謚號就是「武」,表示這個皇帝很有政績,特別是在軍事上的貢獻很大。這是事實,周武帝統一了北方,居功至偉。

  謚號本來是個很好的東西。但是到了後來,有人發現,通過謚號這件很有前途的稱號能給自己帶來很有前途的工作。拍拍死去的人的馬屁,那是給活著的人看的。

  於是,一群人開始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給本來很短的謚號「增高」,本來一個字的謚號,發展到後來長達十多個字,最長的是清朝的21個字。

  北周武帝謚號「武」,一個字。到了唐朝,李淵的謚號你能猜到有多少字嗎?七個字——神堯大聖大光孝。

  這還不算什麼,我們來看清朝的。

  康熙皇帝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一共21個字。

  這就和武俠小說一樣,東方不敗的日月神教也有這樣的口號:「日月神教,文成武德,澤被蒼生,千秋萬載,一統江湖」。

  我們不禁要感歎,人居然能拍馬拍到如此地步,人也居然能厚顏無恥到如此地步。

  如果一個皇帝具備謚號所說的那麼多優點,那朝代為什麼會更替?農民又為什麼起義?

  這個皇帝要是一個好皇帝也就罷了,一個很爛的皇帝也有那麼好的謚號,會笑死人不償命的,大概是這些大臣和皇帝自己也知道噁心,也知道如果把那麼一長串的謚號讀出來,自己忍不住會吐。

  這麼長的謚號就沒辦法當成名字來叫了,不然,朝廷估計還要專門辦一個「謚號培訓班」,來培訓全國各地的人記住謚號。於是除了特定場合外,謚號就沒人提起,免得噁心人。

  還是唐朝以前的朝代好,謚號簡單易記,文盲也能記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