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明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思想,明朝飲食文化有多與眾不同?

探索明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思想,明朝飲食文化有多與眾不同?

探索明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思想,明朝飲食文化有多與眾不同?

國學小知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禮記·禮運》中記載:「夫大禮之初,始諸飲食」,由此可見,飲食是古代禮儀的起源。那麼,明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呢?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縱觀歷朝歷代,對於經濟、政治以及軍事的記載十分詳盡,但對於飲食文化的記載卻寥寥可數。明朝乃封建社會發展的特殊時期,且明朝中後期引進了玉米、花生、辣椒等農作物,對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朝有怎樣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呢?

一、明朝飲食文化思想

1.養生之道

明朝養生學家高濂在《飲饌服食箋》中寫道:「飲食——活人之本也……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

高濂從身體器官的構造以及功能方面闡述了飲食的重要性以及飲食對於身體的益處。此外,高濂還認為:「故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食」。直接點明了高濂對於飲食的看法與見解,並非所有的美味佳餚都能養精聚神,如若飲食不注重規範與禁忌,極有可能會危及生命。

因此,在生活中多加注重飲食,才是養生長壽之道。《養老奉親書》曾記載:「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器官逐漸老化,越發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年輕時不注重飲食,饑一頓飽一頓,食用生冷之物,尚且因年輕力壯、腎氣充盈而不容易患病。然而,年老後,氣血虛弱,腎氣衰竭,再不注重後天的飲食調養,十分容易沾染惡疾。

總之,明人格外重視個體生命,因而崇尚飲食養生。明朝士大夫十分講究飲食之道,並在飲食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與看法。張岱在《山人張東谷》中寫到:「家常宴會,但留心烹飪,庖廚之精,遂甲江左。」意為:家中時常舉辦宴會,因廚子烹飪技術精湛,且精心製作,因而酒菜可在當地稱甲。

由此可見,張岱格外重視飲食,因此宴會的食物大都精緻美味,贏得眾賓客的稱讚,使得主人倍感榮幸。此外,明人對於飲食的規範與禁忌上也格外用心,懂得趨利避害。明人龍遵在《食色紳言》中提及「戒奢侈」、「戒多食」、「戒貪酒」等觀點。其中,戒奢侈篇提到:「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吝淡薄,有長久之禮,是可以養壽也」。

由此可見,龍遵認為在飲食上要遵循節儉之道,更要把握一個度,不可過分貪食,才能保證身體安康。《食物篡要》也多次提到「知節」的觀點,即飲食要懂得節制,方可保證身心俱泰。

《壽世青編》記載:「無侯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無待饑甚而食,食勿過飽」。

作者建議人們千萬不要渴了再飲,餓了再吃,這種不良的習慣會對身體器官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同時,吃飯與喝水也必須控制量,不可過度飲水與吃飯。只有定時定量飲食,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人稱「華山老人」的賈銘也曾強調飲食時應當注意所食之物的性質是否相適宜,有無存在相剋的情況。賈銘認為:「飲食籍以養生……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賈銘直指飲食相剋而造成的危害,並告誡世人要注重飲食調配,莫要應飲食搭配不當而有損健康。

綜上,明人除了在食物製作上追求精益求精外,還更為注重飲食習慣的養成,並慎重考慮食物本身的宜忌問題,避免因不恰當飲食而致病。

2.清淡思想

「淡味思想」也在明朝思想體系之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陸樹聲曾在《清暑筆談》中寫道:「都下庖制食物…… 氣味辛濃,已失本然之味」。

很顯然,明人日常的飲食大都重口味,幾乎所有食物都失去了其本身的味道。且在長期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下,味覺也逐漸麻木,故養生學家紛紛提倡「淡味」飲食,一致認為清淡的口味對於人民來說才是真味。

此外,高濂也在《飲饌服食箋》中反覆闡述淡味思想:「人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是得養生之道也」。顯而易見,高濂認為「淡味」飲食習慣對於身體有益,而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則會使身體受損。

《讀書鏡》有語云:「醉醴飽鮮,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則腸胃清慮,無滓無穢。」

意為:若長期大吃大喝、酒足飯飽,會導致人神志昏沉;若食用蔬菜、粗糧或羹湯,則能促進腸道消化,保證腸胃虛空清爽,沒有渣滓與污穢,如此一來,定能令人神清氣爽、保志養神。很顯然,這也是從清淡飲食對於人的身體以及精神具有好處的角度來闡述淡食的必要性。

《內經》有云:「然醴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耳」。

古人普遍認為,精氣不足定要靠食物來補充。然而,濃重渾厚的味道無法生精,只有清爽的食物才能滋補精氣。且萬物本身皆有味,若是添加重口味的佐料,反而削弱了食物本身的味道,還會影響食物對人體的功效。因此,不論是何種食材,只要清淡烹飪,便會帶著一股甘甜本味,最終滋補人的腸胃。

《煮粥詩》有云:「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詩人認為,煮米飯需要不少大米,但同樣多的大米可以煮好幾頓粥。若給客人喝粥,並不用準備燙菜。粥本身的味道的確寡淡,卻最能滋補身體,預防疾病。

此外,明人還將淡食與人的品性相掛鉤。例如,《時習新知》中記載:「口之味於味也,淡可以養衷」。此話堪稱一語雙關,既體現了對淡味飲食的支持與追求,又反映出清心寡慾、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直指清淡飲食得以修身養性。

3.享樂思想

明朝士大夫認為飲食是一種享受,更是人生一大樂趣。將飲食視為人生重中之重的士大夫尤以張岱為代表。張岱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與文學家,號稱「六休居士」。他探尋全國各地有名的食物,並將其一一紀錄在著作之中。

在張岱眼中,食物不僅只有「果腹」的作用,更多的是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張岱對各地特產的食物十分熟知,諸如福建福桔、江西青根、山西天花菜等。除此之外,張岱還會親手改制食物的烹飪方式,使其變得更加鮮美,並作為張氏秘方。

《陶庵夢憶》中記載:「乳酪自駔儈為之,氣味已失,再無佳理。」意為:奶酪是由商人市儈製作的,氣味已然消失,已無美味可言。

因此,張岱竟自己豢養一頭牛,用每日擠出的鮮牛奶製作奶酪,氣味濃郁,口感醇厚。「或煎酥,或作皮,或縛餅……無不佳妙。」可見張岱對飲食頗有研究心得,當真是以吃為樂。此外,張岱還舉辦了「蟹會」,同兄弟好友共同享受美食。

《陶庵夢憶》記載:「一到十月,余與友人兄弟輩立蟹會……人六隻,恐冷腥,迭番煮之」。

由此可見,每年秋風起、蟹肥菊黃的時候,張岱都會成立蟹會,以吃會友。「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在張岱看來,膏香肉鮮的螃蟹比任何山珍海味都來得美味。如此「以吃會友」、「以吃結社」的社交方式在明朝可謂是司空見慣。

張岱的祖父張汝霖曾組建過「飲食社」,對全國各地的美味佳餚進行品鑒與研究,並寫下了《饕史》。總之,在文人士大夫看來,吃喝並非俗事,而是促進人際交往的風雅之事。不少文人雅士鍾情於以吃會友,以酒聯誼,使得吃會與酒社遍佈於明朝的大江南北,不僅增強了社會凝聚力,也促進了明朝飲食思想的進步以及飲食文化的發展。

綜上,明代文人已經不再避諱物質享樂,也不再堅守「肉食者鄙」的教條。可見商品經濟的繁榮早已衝破了人們思想的枷鎖,促進了百姓思想的解放。不少文人終生以「吃」為樂,這何嘗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明朝飲食文化

1.宮廷美食

明朝太監劉若愚長期生活在皇宮,通過細心留意皇室飲食風尚,最終著成《明宮史》,為後人提供最真實的宮苑飲食。此書不少地方逐月逐日記載了皇宮的衣著服飾以及飲食習慣,十分詳盡,對正史專著無法過分著墨之處作了補充,同時也令後人看到了明朝宮廷內部的飲食與節日風尚。

例如,「正月,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渾酒」;「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進香,吃燒筍鵝,吃涼糕,糯米面蒸熟加糖碎芝麻」等。總之,每一道美食都被事無鉅細地紀錄下來,可見劉若愚的用心程度。

此外,明朝宮廷還喜食時新的瓜果佳餚,從《典禮記》中可以窺見一二。每月的時新希饌各不相同,正月有韭菜、生菜、雞鴨等,三月有茶、筍、鯉,六月有蓮蓬、西瓜與冬瓜。

同時,明朝皇家的飲食並不單一,而是每日都會更換口味,製作不同的菜餚與點心。

孫承澤曾在《典禮記·供養物》中紀錄:「初一日卷煎,初三日沙爐燒餅……二十八日象眼糕,二十九日酥油燒餅」。

總之,明朝各個朝代都堅持制定每日食譜,並將前朝的食譜進行翻新使用。明朝中期以後,宮廷御膳的種類日益豐富,御廚的烹飪手法也顯著提高,出現了不少創新菜系。

例如,《事物鉗珠》記載了明超宮廷的一部分美食品類。米麵食便有五十餘種,諸如「八寶饅頭、寶妝餅、靈芝餅、剪刀面」等。宮廷御湯也有二十餘種,包括「牡丹頭湯、珍珠糕子湯、月兒羹」等。肉食種類多如牛毛,有「鳳天鵝、清蒸肉、荔枝豬肉、五絲肚絲」等。

綜上,明朝宮廷的美食種類繁多,異常豐富,不但齊聚全國各地的美味特產,連同一種食材的製作方法也多種多樣。宮廷裡的每日飲食都會翻新,從不重樣,可見御廚烹飪技巧之高超。此外,明朝宮廷與民間風俗習慣極為相似,所有的瓜果蔬菜、魚肉以及農作物都能在其出產時就品嚐到。可見明朝飲食十分注重季節性與保健性。

明代的宮廷筵宴由禮部的光祿寺一手操辦。與此同時,宮廷內部還有尚膳監、甜食房以及御酒房等專門負責宮廷內部飲食的部門。明宮御膳機構組織嚴密且龐大,人員眾多,所有官員各司其職,卻導致了奢靡之風。包括統治者在內的明朝上層階級十分重視養生保健。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不久,便立即召見了百歲老人賈銘,並向其尋求長生之道。

賈銘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編寫的《飲食須知》呈獻給明太祖。朱元璋大喜過望,立刻派人將此書在宮內廣泛傳閱。

2.私人宴席

明人好客,且喜歡以吃交友,因此史料中有不少明人舉辦私人宴席的記載,且私人宴會的形式與規模也越來越盛大、規範且講究。

《客座贅語》記載:明英宗年間請客吃飯「如六人,八人 ,只用八仙桌一張,餚只四大盤……無後散席」。

其後十餘年,「先用一貼,貼闊一寸三四分……但具姓名拜耳」。又後十餘年,「始設開席兩人一席,設果餚七八器」。由此可見,明朝的私人宴會在用貼、音樂、器皿以及座次等方面皆有變化。此外,明朝的用貼禮儀也十分講究,從最初請客無請帖轉變為後來的一張帖子,甚至三張帖子。

《利瑪竇中國札集》裡說:「就在規定的宴會開始不久前,又送出第三份請帖,照他們的說法,是為在半路上迎接客人」。其實,第一張請帖已足夠表示主人的請客之意,剩餘的兩張看似顯得多餘,實則將主人請客的慇勤、誠意以及熱情展現無遺。

此外,名人對宴會的座次與禮儀也格外重視,不論是主人亦或是客人,都會遵循「南北開卓」、「東客西賓」的規矩。

倘若客人參加完宴會後不能完全盡興,主人還會尋其他地方繼續設宴。

綜上,明人之間的交往常以宴會作為媒介。宴會不僅能夠聯絡人們的感情,還能鞏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宴會中的食物、器皿、禮儀與形式的變化無不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與思想的變化。

結語

隨著商品經濟的日益繁榮,明朝的封建等級制度也有所鬆懈,再加之人文主義思想的感染,人們對於「衣食住行」的慾望也能得到社會肯定與宣揚。

明人開始追求自由的生活狀態,讓飲食變的更為精緻、高雅與浪漫,且將其視為人生最大的樂趣與享受,這未嘗不是一大美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