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天體運動的動力學方程中作為時間自變量所體現的時間,或天體歷表中應用的時間。它是由天體力學的定律確定的均勻時間。歷書時的初始歷元取為1900年初附近,太陽幾何平黃經為279°41′48〞.04的瞬間,秒長定義為1900.0年回歸年長度的1/31556925.9747。195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議決定:自1960年開始用歷書時代替世界時作為基本的時間計量系統。規定天文年歷中太陽系天體的位置都按歷書時推算。歷書時與世界時之差可由觀測太陽系天體(主要是月球)定出。歷書時的測定精度較低,1967年起已被原子時代替作為基本時間計量系統。
世界時:
以本初子午線的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陽時。又稱格林尼治平時。各地的地方平時與世界時之差等於該地的地理經度。1960年以前曾作為基本時間計量系統被廣泛應用。由於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的影響,它不是一種均勻的時間系統。後來世界時先後被歷書時和原子時所取代,但在日常生活、天文導航、大地測量和宇宙飛行等方面仍屬必需;同時,世界時反映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是地球自轉參數之一,仍為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學的基本資料。
原子時:
以物質的原子內部發射的電磁振蕩頻率為基準的時間計量系統。原子時的初始歷元規定為 1958年1月1日世界時0時,秒長定義為銫 -133 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 。這是一種均勻的時間計量系統。1967年起,原子時已取代歷書時作為基本時間計量系統 。原子時的秒長規定為國際單位制的時間單位,作為三大物理量的基本單位之一。原子時由原子鐘的讀數給出。國際計量局收集各國各實驗室原子鐘的比對和時號發播資料,進行綜合處理,建立國際原子時。
平太陽時:
主要以地球自轉週期為基準的一種時間計量系統。簡稱平時。由於真太陽的運行速度和時角變化率不均勻,不適於作為計量均勻時間的基準,在天文學中引入平太陽。它在天赤道上作勻速運動,其速度與真太陽的平均速度相一致。一個地方的平太陽時以平太陽對於該地子午圈的時角來度量。平太陽在該地下中天的瞬間作為平太陽時零時。平太陽時與平恆星時之間有相互換算關係。真太陽時與平太陽時的時刻之差即為時差。
真太陽時:
以真正的太陽為參考點,以真太陽的視運動來計算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即太陽視圓面中心連續兩次上中天的時間間隔叫一個真太陽日。一個真太陽日分為24小時,一個真太陽小時分為60分,一個真太陽分分60秒。真太陽時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是不方便的,因為地球自轉同時還繞日公轉,而且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例如在近日點附近運動快,在遠日點附近運動慢。
恆星時:
一種時間系統,以地球真正自轉為基礎:即從某一恆星升起開始到這一恆星再次升起(23時56分4秒)。考慮地球自轉不均勻的影響的為真恆星時,否則為平恆星時。
相關內容: 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