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種上海經典風味小吃

14種上海經典風味小吃

14種上海經典風味小吃

生肖民俗


生煎饅頭


上海稱包子為饅頭,因此,生煎饅頭實為生煎包子。用半發酵麵包餡,排放平底鍋內,用油煎,噴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軟而松,肉餡鮮嫩稍帶滷汁,咬嚼時還有芝麻或蔥的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蒸拌冷面


是將麵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加調味拌食的麵食。上海飲食市場上,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銷品種。1937年前後,製法都是將麵條煮熟後,用冷水沖涼而成。1949年後,衛生部門因冷面用生水沖涼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點心店採取將麵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冷面,獲得成功。不僅符合衛生要求,且加工後的麵條硬韌滑爽,受到廣大顧客的歡迎。

陽春麵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麵。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麵條一起拌食。

麵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

點擊進入城隍廟 目的地
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製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


百果餡酒釀圓子


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

擂沙圓


糯米湯團煮熟後滾上一層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團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團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團表面滾了一層糯米干粉,後又試制了各類干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

豬油百果鬆糕



用糯米、粳米摻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為舊歲暮新春的時令米食。糕身鬆軟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樣。

油汆排骨年糕


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汆、燒煮而成。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鮮肉貓耳朵

傳統的貓耳朵是用涼水和面製成貓耳朵形疙瘩,用雞丁、肉丁等作配料,帶湯食用。上海喬家柵的貓耳朵獨創一格,用手□面皮,包入肉餡或豆沙,油汆而成,風味特異。

糟田螺

選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調製過的陳糟為主要調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鮮嫩勁韌,糟鹵香味橫溢,滷汁醇濃,肉鹵同吃,更加鮮美。

高橋鬆餅

用精白粉、熟豬油、綿白糖、赤豆、桂花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為高橋四大名點(鬆餅,鬆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橋食品廠門市部專營。


城隍廟梨膏糖


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

系採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紅等藥材和白砂糖一起經煎熬精製而成。花色梨膏糖則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藥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現由豫園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綠色蠶豆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鹽、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製而成。其特點是微帶甜味,清醇可口、色澤光潔,回味久長,又能生津開胃。(文字來源:搜狐社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