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最火的小品《不差錢》。
一般而言,從籌備到結束,春晚至少會被人們談論數月,由此形成一種特殊的「春節文化」或者「年文化」現象。然而,牛年春晚較之往年似乎又有些不同:一方面,數據顯示2009春晚收視率為歷年之最。另一方面,「山寨春晚」橫空出世,地方台春晚你方唱罷我登場,亦贏得不俗反響。在兩極之間,一個關於「後春晚」時代的話題正在持續發酵。
考慮到小瀋陽躥紅、地方春晚升溫、山寨文化滄海橫流等因素,2009年極有可能被後來的文化史學家看作是「後春晚元年」。
「小瀋陽」亮相:央視春晚或走出本山時代
「春晚」向「後春晚」的轉型第一個含義微妙的端倪發生在趙本山身上。那便是,本來應當在去年躥紅的小瀋陽在遲到了一年之後,徹底引爆央視春晚舞台,成為2009年新春最大的明星。小瀋陽的大紅大紫,讓人們堅信作為「後趙本山時代」的新一代明星,他一定能繼續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歡笑聲。今年央視春晚總導演郎昆評價說今年春晚最大的成功應該是伯樂趙本山的成功和黑馬小瀋陽的「雙贏」!考慮到趙本山是一個具有某種象徵性的春晚符號,這個看似漫不經心的「新陳代新」,也許正是春晚走向其「後」的某種標誌。
山寨文化的異軍突起:「倒金字塔」模式或成主流
幾乎一切正兒八經的文化產品都迅速出現一個山寨版本,這是2008年的一大文化現象。春晚也遭遇山寨化。今年一台號稱「山寨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通過澳亞衛視進行了直播。雖然這台「山寨春晚」未盡如人意,沒有真正體現出山寨文化的水準,但好歹它誕生了。也許,更值得人們關注的是,利用互聯網這一平台,無數網民用山寨精神,以自編自導自演的方式,舉辦了形形色色的春晚,克服了央視春晚無法讓觀眾參與的弊病,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遠景。
深圳文化學者胡野秋指出,春晚成為蔚為大觀的文化現象,有三個基本前提:一個是大眾娛樂文化的勃興,一個是電視機的普及,還有一個是娛樂文化的金字塔結構。在春晚最為鼎盛的這些年,中國文化的結構仍然是「金字塔形」的,金字塔尖的部分是最精粹、最優質、最高級的部分,然後,水準逐級下降。
山寨春晚的橫空出世,本身就可以被視為對「金字塔形」文化的一大挑戰。山寨文化的方興未艾或許預示著,「倒金字塔」時代的來臨。除了上述春晚本身的演變,「後春晚」還有一個根本的改變是,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收看春晚當作是自己過除夕的唯一方式。
地方台春晚叫板央視:出奇制勝或成另類潮流
地方電視台自辦的春晚收視率超過央視,是另一個更值得重視的信號。每年春晚之後,央視都會公佈收視率與滿意度調查,今年央視自己公佈的收視率為95%,可惜這個數據是央視自己的調查結果,是春晚播出後通過電話訪問了分佈在全國各地406個區縣的2034個家庭,經數據加權後推算出的結果。而根據調查公司收視得出的數據,就遠沒有這麼樂觀,除東北三省和北京、河北外,其他省市區均未超過70%,而南方13個省市區更是均未超過20%,其中兩廣和海南最差,廣東5.3%,廣西2.66%,海南只有1.3%。值得一提的是,在濟南,今年央視春晚的收視率也低於50%,只有45.64%。
據瞭解,分攤央視春節收視份額的是日益崛起的地方電視台,越來越多的電視台開始加入爭搶隊伍,分食春節的收視率大餐,這在今年顯得尤其明顯。「搶時間」最急的莫過於湖南衛視,1月19日率先直播,讓湖南衛視春晚成為各地衛視中的第一台春晚。大部分地方衛視春晚選擇了在1月24日晚上播出,只有東方衛視、北京衛視仍選擇在除夕檔期與央視春晚「迎頭相撞」。
央視春晚的套路,相信看了二十多年的觀眾都已經非常熟悉了,與央視春晚小品、相聲當家不同的是,今年地方台在節目編排和演出陣容上都有變化,力求出奇制勝。上海東方衛視今年推出的春晚帶著濃郁的海派氣息,近300位海內外的華人巨星和韓國紅星的豪華陣容,大大超過了央視春晚。北京衛視則拉來了實力雄厚的香港無線電視台,打出了「京港攜手、普天同慶」的春晚口號。地方電視台在收視率上超過央視,對中國眾多地方電視台是一大鼓舞。
「後春晚」的春天:民間文化呈現空前活力
「後春晚」一個值得重視的意義是,文化結構的改變。只要春晚是唯一的一台不可不看的晚會,文化結構就必然是金字塔形的。當每一個地方都有文化的特長時,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多元的文化,以及提供文化發展的動力。
「後春晚」的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是恢復無數人過自己年節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很容易發現這樣一個弔詭:你越是期盼春晚辦得更加精彩,你的年節就過得越被動;你的年節過得越是被動,你就越是希望春晚精彩。其結果是,除非春晚的式微,否則你將找不到拯救自己的春晚的途徑。
「後春晚」或針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成千上萬淪陷在被動的過節方式中的人打撈出來,使他們變得有自己的意願、並且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過自己的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