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王的由來
生肖文化
在明光澗溪與自來橋鎮之間有個白沙王鄉,這是個山區鄉鎮,四面環山。宋時淮河流域常遭兵禍,百姓逃避,耕地荒蕪。但也時有江南、淮北難民為避金人戰禍逃至山區躲避。今明光市境域,當時為招信、盱眙縣地,處於宋代抗金前方,宋王朝曾設貿易榷場,與金人交易,亦為貿易重地,六合、揚州、徽州、金陵等南方商人不斷往來於六合、盱眙、濠州、招信、來安之間。淮六古道經津裡-十五里井-王村(今白沙王)-澇口-三里廟-自來橋-屯倉(來安境)-六合。開始時商人穿梭往來安然無事,後不知哪來的一批山賊,常殺人劫貨,一時間弄得路斷人稀,貿易榷場蕭條。後宋王朝接報知道了山區有劫道山賊殺人劫貨,商人們不敢冒險等情況,宋朝皇帝大怒,派楊家將領兵進山剿匪。
話說楊家將領旨進山剿匪,楊六郎親自掛帥,點帶孟良、焦贊隨從。因這孟良和焦贊都是老嘉山一帶的獵戶,周圍幾十里山山嶺嶺、溝溝坎坎都瞭如指掌。楊六郎帶兵馬臨行之前,大將呼延慶找到楊六郎,告訴楊六郎他外婆、外公、舅舅都住在燕王村以北的小王村。多年不見,王家人丁可能有所增長,難免有一兩個見利忘義之人攪入山賊行列,如有還望六郎以教育為主,保全性命。六郎要呼延慶列出王家姓名,以便於交待下去。這呼延慶犯了難,因這些親戚多年不見了,除少數幾個還記得姓名外,其餘都不記得了,後長大成人的青年,更是無法知道其名。楊六郎一見呼延慶面帶難色,不好意思地說:"請將軍放心。捉住山賊,凡有當地王姓者免死就是。"呼延慶聽後放心而回。
這日,楊六郎帶兵起程奔招信縣東南山區。不日已至,就選山路中較陡的一段靠山伐木建軍營,同時要招信、濠州、盱眙等縣向南方揚州、金陵、徽州等地發出公文,言明宋將楊六郎帶兵駐紮山區,終日巡視,稍有匪類出沒,即加剿滅;如有大批商隊或貴重貨物,均可派兵來回護送,以確保貿易榷場繁盛。公文發出後,先是有小批商人試探著往來貿易,果然安全,且在路途最偏僻處都設有軍營。商人們相互一傳揚,往來之人又多了起來。商人們因見沿途有軍營駐紮,膽子也逐步大了起來。開始時還是小批量、少投入的來回運貨。後來逐漸放手做了起來,看中哪樣貨俏捨血本去遠銷,運貨也由馬馱改由大車拉。
再說那些山賊,一見楊六郎親自帶兵駐紮山道,以保商人安全,一個個龜縮起來,不敢拿雞蛋信石頭上碰。坐吃山空,沒堅持多久就受不住了。有那膽大山賊便尋找空檔,趁機速戰速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楊六郎為摸清山賊底細,派人穿便裝深入山村調查。瞭解到除棺材嶺和鬼沒州有兩處賊人山寨處,其餘小股山賊都是山村裡村民,基本是獵戶。楊六郎摸清了山賊的底細後,開始了大規模剿匪。剿匪前他想起答應呼延慶的話,於是傳下一道命令:剿匪中凡有姓王的不殺。士兵中相互傳著"不殺王"的指令。
剿匪中凡捉住山賊,都先問姓什麼,只要不是姓王,格殺勿論。山賊也有姓王的,但並不是呼延慶舅舅家的人,卻也保得性命。很快山賊被殺的殺、跑的跑,沒殺的和沒跑的都是姓王的。這些人中確實有小王村的人,是呼延慶表親,但也有不是的,他們投靠小王村。這小王村本來只有二三十戶人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在楊六郎剿匪的幾年裡卻一下發展到四五十戶人家。村裡原來別姓的,為巴結大陸戶也都改姓王了,遠近的村民用"不殺王"的指令,取代原來的小王村,當成了村名就叫開了。
相傳到清末,不殺王村的長輩們覺得"不殺王"這名字會有凶氣,就改名。討論了好幾天,提出了許多備選村名,但都不合適,又怕改了新名一年半載的叫不開。最後在"不殺王"這三個字上做文章。有長者提出改稱"白沙王"比較適當,他向村民們解釋說:不殺王村後有條山澗,山澗產白沙,"白沙"和"不殺"諧音,用"白沙"代替"不殺"即將當地的盛產的白沙宣傳出去了,又用"白沙"二字代替"不殺"二字去了凶氣。人們聽了都覺得十分好,所以"不殺王"這個地名被叫了幾百年,後方改成"白沙王"。